第3章 作品三篇(1 / 2)

(一)漫步戈壁

風吹過,拂起衣裳。半度微涼。沿著那條戈壁灘中的公路,向北走著。已過正午,可燥熱並未減去幾分。我想,離目的地克拉瑪依還有些距離。

風吹過,我聽到了風吹樹枝的“沙沙”聲。路邊的兩排胡楊樹很高。至少,周圍沒有什麼比它們更高的。我在楊樹影中,享受著片刻的陰涼。因為,我還要繼續前進。過了胡楊樹的隱蔽後,我又被暴露在烈日中。注目遠方,是無盡的戈壁灘,公路向前延伸,看上去也隻是插入了戈壁深處。路邊戈壁上,有許多石塊,石塊間零散的,好像是點綴著的幾座小草,辨不清石塊下的是沙還是土。抬頭望著太陽,眼睛很難睜開,頓時一陣眩暈,匆忙低下頭遮住臉,定了定神。遠方的天空,是藍色的是深邃的,沒有多少雲朵。四周是異樣的安靜。剩下的,揚起的是沙。擦身而過的是趕路的車。我隻是望著前方漫步著。腦海中,飄蕩的是路上所見,飛馳的車,路邊胡楊,戈壁亂石,石間雜草,草下沙土。我步漫悠,時光漫流。那是,我從未有過的感覺。離開紛亂人群,漫壁行走,心漸平靜。在漫步中,我的心情倍感舒暢。忘卻紛雜的壓抑,失去微痛的緊張。

身在異鄉,心中充滿也不全是思鄉情愁,也摻上了別樣的情感。那是一種從容,一種寧靜。那日,異鄉烈日雖炎,但漫步時,它的威力減去很多。漫步中,有的隻是靜靜流汗,熱感似乎已消失,隨同那暗流的韶光,隨著空間的轉換在默默蒸發。在我的印象中,從江蘇到新疆是很遠的距離。從南京至去魯木齊,普快列車需駛上的三天方可到達。這段距離應是很遠的。至少,這是我經曆過的,最長旅行。但漫步中,我的思緒在無意中飄至家鄉。我想起了家鄉的親人,家鄉的小狗,還有兔子。我知道,像這樣漫步的機會是很少的。長這麼大,還是我第二次來新疆,第四次經過戈壁,卻隻是第一次漫步戈壁。

漫步終於終止時。未過許久,我被父親的一位朋友帶到了克拉瑪依中心。我再次置身於人群,喧鬧,紛繁,城市的氣息是那樣的濃厚。我陷入了迷離,過了半響才緩過神。趕車,逛街,購物…………

(二)鄉音與鄉情

在那裏聽到了鄉音,一種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它在我的心中滋長。

我曾經到過遙遠的西部地區。到了一個叫做石河子的城市,它大概位於克拉瑪依的南部。在我的印象中這兩個地方相隔並不遠。忽然來到了一個陌生之地,讓我很不習慣,幹燥的環境,讓我這個江蘇人很不適應。這裏除了人的居住地和其他用地外,還有很多荒地,戈壁灘。那裏的東西,是我在家時所看不到的。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個大叔,與他交談時發現,他說的競合我說的家鄉話差不多。那我想,他一定也是江蘇人。果然,聽他說他是泰州人,我聽了之後,欣喜萬分。但他為了生計毅然離開了家鄉,來到了石河子,我心中不知不覺有了種莫名的滋味。不經意間,我想到了江蘇。猛然間,我感到渾身不自在,開始不安起來,我想家了。

也許是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的安土重遷的基因在作怪。我想那些遠離故鄉太久的人內心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淒涼。我想起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也許,似乎寫家書,才會也有一點思鄉的蘊味在其中呢?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思念之情。鄉情難斷,同樣鄉音亦難改。

像我,從幼兒園開始,就一直被教著學普通話。而事實上,在我們之間說的最多的仍然是方言。即使從三年級起我就已經開始學英語,而絲毫沒有影響我的方言。鄉音難改。雖然我自以為普通話還說的可以,可與其他人交流,我更喜歡說方言。即使說普通話,也總覺得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