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研究現代管理的基本理論,在管理學知識體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現代管理學的學科性質、特點、發展以及現代管理的基本原理、職能和方法、技術等,都是以此為研究的邏輯起點和基礎的。為此,本章在闡明管理基本含義的基礎上,對管理、管理者、管理職能以及管理與環境的關係四大基本問題進行了探討和思考。
【學習目標】
1.識記管理概念、理解其含義。
2.理解管理的特性。
3.結合實際,理解、掌握管理的重要性。
4.了解管理者層次、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和在管理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類型。
5.正確解釋管理基本職能的主要內容。
6.識記組織環境概念。
7.了解組織具體環境與一般環境的含義。
8.舉例說明管理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一、管理的基本含義在我國古代,“管”字原意為鎖鑰,如《周禮》雲:“司門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左傳·三十二年》雲:“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延伸其義,對人、財、物及諸事的製約和執掌均可稱“管”,體現著權力的歸屬;而“理”字原意為“治玉”,如《韓非子·和氏》雲:“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說文》雲:“治玉治氏為理”。“理”引申為整理或處理。“管”、“理”二字連用,就表示在權力的範圍內,對事物的管束和處理的過程。
在英文中,manage(管理)源於意大利文,原意為訓練或處理馬匹,駕馭的藝術,後應用範圍逐漸擴大,不以馴馬為限,延伸其義,表示對事物的控製、支配。
截至目前,國內外學者關於管理的定義有很多,但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卻沒有。
古典管理學派的法國的法約爾(Henri Fayol,1841—1925)從管理人員的職能方麵給管理下定義,認為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
第一篇導論第一章管理概述決策理論學派的美國管理學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提出“管理就是決策”的觀點,認為“將決策一詞從廣義上予以理解,它和管理一詞同義。”強調貫穿於管理全過程中的決策的重要性,被一些論著引為管理的定義。
係統理論學派的弗裏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羅森茨韋克認為“管理是組織中協調各分係統的活動,並使之與環境相適應的主要力量。”
行為科學學派的赫西(Paul Hersey)和布萊查爾特(Kenneth H.Blanchard)把管理看作主要是對人而不是對事物的管理,認為管理是“與個人及群體共事,以達成組織的目標”,進而指出,“領導的觀念較巧”,“經由領導來達成組織的目標”。進而指出,“領導的觀念較管理為廣泛。管理是一種特殊的領導,其最高的目標即在達成組織的目標。”
為此,美國學者克萊蘭特(David I.Cleland)和金(William R.King)指出:“管理”一詞是複雜的觀念,對此“字典式定義法是不太管用的”,而“比較管用的是作業式定義”。據稱,作業式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一種將管理的觀念與一些可供觀察和標準(Criteria)結合在一起的定義方式,可適用不同環境中的管理。據此,我們把“管理”理解為:一定的人或組織,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依據一定的權力,按照一定的原則,通過某些措施,發揮決策、計劃、組織、領導和控製等基本職能而有效地使用組織資源,以實現組織預定(或既定)的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樣概括,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管理活動的載體是組織
從大的方麵來看,人類社會所涉及的管理活動隻有兩類:一類是個人的自我管理活動,另一類是社會組織的管理活動。管理學並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個人的自我管理活動,但它專門研究組織的管理活動,因為組織是由不少於兩個以上的人員組成的,是一個集合性的群體概念。可以說離開組織這個平台,管理活動將無法展開。因此,組織應該是正確理解管理概念不可或缺的內涵之一。
2.管理活動的目的是實現組織目標
建立一個組織,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能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就是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把兩者兼顧、統一起來。著名管理學家孔茨認為:“建立組織結構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一種能使人們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在一起最佳地工作,履行職責的正式體製。”這就要求一個組織的每一項職務都要有其存在的意義。因此,組織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① 有確定的目標;② 有明確的任務;③ 賦予相應的權利和責任。也就是要明確:沿著一個既定的目標,誰去做,做什麼,誰對什麼結果負責的問題。
3.管理活動的主體是管理者
管理者包括管理者個體、管理者群體和各種管理組織,他、他們是管理活動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實施者,在整個管理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按照管理人員所肩負的不同使命,又可分為:管理決策人員,即負責進行決策的上層管理人員;管理執行人員,即負責執行上級決策的各級管理人員,包括各類管理專業人員;管理監督人員,即負責監督各級管理人員正確貫徹和實施上級管理決策的管理人員。
任何定義,當定義一種活動卻不能明確指出活動的主體是什麼時,我們可以說該定義至少是有缺陷的。目前大多數管理的定義就存在這個問題。
4.管理活動的客體是組織資源
組織資源包括組織中的人力資源、財務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空間綜合配置場所,其中人力資源是組織中最活躍、最重要的資源,這就意味著其餘所有資源的配置都要圍繞著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這個中心進行。由此,管理活動就可以簡化為“組織中的管理者配置組織資源的活動”。
5.管理活動的內在要求是有效性
有效性包括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效率涉及方法,即“正確地做事”(Doing things right);效果涉及結果,即“做正確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s)。為此,要求管理者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要正確分配、使用權力,盡職盡責,以人為本,要擇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去求得活動的效率。管理者的主要活動就是配置組織資源,以便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其前提便是組織資源的配置或使用必須有效。反過來,能否做到這一點,是檢驗管理者任職資格的重要標準之一。
6.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
決策、計劃、組織、領導和控製是管理的基本職能,它們共同構成了整個管理活動的全過程。這些職能既是管理過程中的基本活動形式,也是開展管理活動的基本手段,管理者正是通過運用這些手段履行其管理職責,完成工作任務,以達成組織目標的。因此我們認為,如果管理概念中缺少了管理基本職能的描述,則其外延的周全性就會受到影響。
7.管理活動的根據
管理活動的根據是來自組織內外部環境的信息。管理者要進行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或者控製,任何一項活動都不是毫無目的的任意行為,其行為的基本根據是來自組織內外部環境的信息。因此,管理活動的根據實際上是組織環境,它隻不過是以信息的形式體現罷了。
8.管理活動的核心
管理活動的核心隻能是人以及人的積極性(這一問題,第七章有專門論述),一個管理者如果不能明確、堅定地抓住人這個核心,設法滿足人們各種正當、合理的需要並調動人的積極性,管理工作就失去了動力和基本,不可能成功。
9.管理活動的本質
管理活動的本質是一種創造性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同樣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協調說、有資源配置說等。但我們認為這些觀點都缺乏概括性與抽象性。其實,管理活動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創造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因為,毫無疑問,它是一種典型的“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杜拉克對管理的理解,可供我們參考:管理是一種工作,要講究工作的技巧和方法;管理是一種任務,強調目標和行動;管理是一種學問,是一種科學的知識體係,是管理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能用來指導管理實踐;管理又是一種文化,企業管理活動會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圍,形成一種微觀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