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和胡適的婚姻也有相似之處,都是由父母包辦,出國留學,但是,魯迅後來和許廣平結婚了,而胡適妥協了,與江冬秀白頭偕老,這自然有性格的原因,但是從兩個人的受教育和信仰方麵還是可以找出其他的原因的。該書認為,魯迅早年受進化論、無政府思想影響較大,對不合理的東西堅決否定,胡適受民主思想和實用主義影響較大,更多地考慮別人的權利和態度,更為緩和、中庸一些。從另一方麵說,朱安沒有自主意識,不能積極融入魯迅的生活,不理解魯迅,而江冬秀初步具有自主意識,如積極放腳和讀書。同時,遇事有主見,敢於抗爭等。於此種種,造成了魯迅和胡適包辦婚姻的不同的結局。

該書的第三部分,還論及其他的文化名人,也是很有分量的。比如蔡元培、張恨水、傅斯年、林徽因等人。這些人無論在學術上的成就和做人方麵都對於今天的我們有許多啟迪之處。近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考試和學曆成為人們通向學術和就業的門檻,唯考試論和學曆論甚囂塵上,於此滋生了大量的腐敗和弄虛作假的現象。看看當年的蔡元培是如何對待學曆和“學力”的。該書提到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時,製定《大學令》,規定“大學院生入院之資格,為各科畢業生,或經試驗有同等學力者”。一方麵規定了學曆,另一方麵又不唯學曆,為自學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的人提供了機會。當時,胡適博士尚未畢業,由於倡導文學改良,推動白話文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因而被聘請為教授,那時還不到30歲。梁漱溟僅僅為中學畢業,再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是由於蔡元培看到了他發表的《究元決疑論》等很有水平的學術論文,就請他到北京大學任教,講授印度哲學和中國古典哲學。假文憑假論文滿天飛,即使真文憑真學曆又有幾個能夠名副其實呢?如此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多麼令人感動。

該書的價值還在於穿過層層曆史的迷宮,給我們還原了曆史真實,糾正了人們通常的看法。張恨水是現代小說史的知名作家,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他是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其他事跡也被人們忽視。可是,在該書中說明白我們的誤解之處。張恨水一生創作了3000萬多字的作品,不僅創作了《春明外史》等小說,而且還是最早描寫抗日戰爭題材的作家,寫出了《太平花》、《滿城風雨》以及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大江東去》等許多抗日題材的小說,他的小說種類多、數量多、字數多,關注現實,反映生活,風格貼近大眾,深受讀者的喜愛,讀者對象為下層老百姓。但是,奇怪的是像這樣一位具有廣泛影響的大作家在現代文學史上卻被打入另類,進入不了主流作家的行列。個中原因或許是舊瓶裝新酒,以及其他因素吧。又如關於林徽因,人們的印象中隻知道她美麗有才華,但是,卻沒有進一步的認識。在該書中,我們了解到,林徽因遠不止於此,她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還是傑出的建築家,她在美國留學時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和梁思成一同去考察了全國190個縣的2738處古建築,曆盡艱難。同時,她還具有高尚的道德,在梁思成因車禍終身殘疾的情況下,不僅沒有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對愛情和婚姻的選擇。該書寫道:“這是我們的悲哀,也是那些傑出的先人們的不幸。事實上他們不需要我們對他們進行歌頌。”“他們的崇高是與生俱來的,不加任何修飾和偽裝的。而我們卻常常要瞪著無知的雙眼去發現別人的卑劣。”

杜學文的《追思文化大師》一書,從各個方麵探尋了魯迅、胡適以及其他文化大師的人生軌跡、思想成果和學術成就,考證了他們的生活和軼事趣聞,糾正了人們的偏見,加深了我們的理解,對我們認識文化大師具有莫大的幫助,對於我們認識他們那個時代具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單位是山西煤炭運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