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利斌
關於旅遊景點,可以說一萬個遊客有一萬個觀察角度與收獲。但是,張昕女士與陳捷先生伉儷合著的《畫說王家大院》(山西經濟出版社),則因為作者同為同濟大學的建築曆史與理論博士生而顯出真正的專家眼光與學識,以當代的眼光在曆史的縱軸與橫軸結合點上發掘、研究,其學術厚度的確非一般走馬看花者的觀後感所能企及。
該書初步理清了靈石靜升古村在元、明、清三代七百餘年的發展曆程,並在曆史進入明末清初之後,把著眼點放在了經年修建而成的王家大院上。這樣,讀者從書中看到的不隻是一個簡單的王家大院,更是從人類學角度認識了當地風土建築的發展規律,“窯—巷—堡”的居住建築演化,產生於曆史,形成於黃土高坡,集大成於商業經濟比較發達的明清之際,描畫出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漫長曆史。
“衣食住行”簡單的四個字,難為了中華兒女數千年。在此書中,你可以看到存在決定意識,可以看到物質基礎決定意識形態:從穴居野處到靠崖窯洞,從簡單的窯洞門臉兒裝修到廊簷立柱,從單麵小院到四合院落,從四合院落到多進套院,再從院落內的多功能研究發展到對社區及社區內的商業性精神文化性建築的解讀,從樸素實用到極盡奢華,從物質存在進入到豐富的人情世故道德倫理。
中華意識形態的主導儒家思想,對於偏遠山村建築的深入骨髓的影響,於王家大院也可見一斑。這部書,給了讀者關於中華建築文化的一般性知識,也給了細節上的常識。簡單粗放的居住要求,隻能產生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代;複雜的連串四合院,表現了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城堡式的大院格式,包含了士紳鄉民膽戰心驚的戰爭記憶;精細繁複的建築細節,表明生命力頑強的華夏子民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無盡追求。
在兵連禍結的中華曆史上,在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時代,麵對此起彼伏的災荒禍害,華夏兒女頑強的生命在延續,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在延續,禮儀在民間,在人心,在那繁複瑣屑的建築文飾與看似“無甚大用”的附屬建築中。由城堡式“王家大院”的格局及其眾多附屬建築,你可以解讀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也會解悟出凝聚中華民族的密碼;甚至讀懂華夏文明在黃土高坡的發展曆史,更能充分理解精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價值。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是指建築華麗的美學意味。麵對王家大院這樣滄桑感深重的遺存,你會更驚歎建築那永不衰竭的曆史記憶。
(原載《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1月23日。
作者單位是山西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