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蒙學全書73(1 / 2)

前言 71

粱丘(liáng qiū)

【姓氏來源】

梁丘,古地名,在今山東成武東北。春秋時,齊景公有一大夫食采於此,他的後人就以地為姓,即為梁丘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馮、琅邪。

左丘(zuǒ qiū)

【姓氏來源】

左丘氏的來源有兩支:源於春秋時齊國,以地名為氏。春秋時齊國臨淄(今山東臨淄)有個地方叫左丘,居此地者多以地名“左丘”為氏;春秋時,魯國有一史官名明,居於左丘(今山東臨淄),人稱他為左丘明。他的後人就以居地為氏,即為複姓左丘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齊郡。

東門西門

東門(dōng mén)

【姓氏來源】

“東門”氏源於春秋時魯國,是以居地為氏。春秋時,魯莊公有個兒子名遂,住在京城的東門,他的後人就以居地為姓,即複姓“東門”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濟陽。

西門(xī mén)

【姓氏來源】

西門氏源於戰國時期,是以居地為氏。戰國初,魏國有個人名豹,因住在西門,人稱他為西門豹。魏文侯任命他為鄴都太守,後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賢臣。他的後代就以他原居地為姓,即為“西門”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梁國。

商牟佘佴

商(shāng)

【姓氏來源】

商氏的來源有兩支:源於殷商王朝,以國為氏。公元前十一世紀,殷商王朝被周武王滅掉。失國後的商王子孫仍以原國名為姓,即為商氏;商氏的另一支是源於戰國時期,以地為氏。戰國時,衛國公族子弟鞅入秦變法,因功受封於商(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人稱商鞅。他的後人就以祖上的封地為姓,即為商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汝南。

牟(móu)

【姓氏來源】

牟氏的來源有兩支:以國為氏。古代有牟子國,相傳是上古祝融氏的傳國,其後有以國為氏,即牟氏;西周初,周武王封上古顓頊帝的孫子重黎的後裔於牟國(今山東萊蕪縣東),牟國國君子孫遂以國名“牟”為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平陽、巨鹿。

佘(shé)

【姓氏來源】

佘氏的來源有兩支:山地名有佘丘,為春秋時齊地。居者或有以佘為氏;春秋時晉人有由餘,他後到秦國任上卿。由餘是“餘”姓的得姓始祖。後來出現的與餘姓相近的“佘”姓,或有餘姓妄寫而來,或有其他緣故演化而來。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新安。

佴(nài)

【姓氏來源】

氏是以地為氏。古地有革,在雲南,居者有以地為姓,即氏。在中國曆史上最早出現的姓名人是晉代的湛。由此可知氏的得姓最早是在晉代。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滇國(漢置,在今雲南省昆明西南)。

伯賞南宮

伯(bó)

【姓氏來源】

伯氏為中國古老姓氏之一,來源有以下幾支:為上古舜帝賢臣伯益之後。在伯益的後裔中,有支孫後代是以他的名為姓,一為伯氏,一為益氏;商末,孤竹國國君有個兒子名伯夷,他的後人就以他的名為姓,即為伯氏;另外,據有關史書載,春秋時,晉大夫伯起生伯宗,其後為伯氏;晉大夫荀林父之後有“伯”氏。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河東。

賞(shǎng)

【姓氏來源】

賞氏的來源有兩支:春秋時,吳中地區的八姓中有賞氏。這是長期繁衍於江南的一個古老姓氏;古西夏國入華定居者有改以“賞”為氏。這已早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吳郡。

南宮(nán gōng)

【姓氏來源】

南宮氏是以居地為氏。據有關史書載,魯國有大夫名閱,因居南宮,遂以為氏,故人稱南宮閱,南宮閱即為南宮氏的始祖。

【排序】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望出】東魯。

墨哈譙笪

墨(mò)

【姓氏來源】

墨氏的來源有兩支:大禹治水時,上古炎帝神農的後裔墨如助禹有功,禹拜墨如為師。啟建立夏朝後,封墨如的兒子胎初為孤竹國(今河北盧龍縣南)的國君,人稱墨胎初,後世傳改為墨氏;春秋時,宋成公之子墨台,其後稱墨台氏,後改為單姓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