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的蒙學讀物曆史悠久。蒙學書籍的撰寫,最早要數周宣王(前827年—前781年在位)太史作的《史籀》大篆十五篇。
秦漢時期,有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爰曆(篇)》、胡毋敬的《博學(篇)》、史遊的《急就(篇)》、司馬相如的《凡將(篇)》等,其中史遊的《急就(篇)》對後世影響最大;南朝梁時有周興嗣的《千字文》是後世流傳很廣的蒙學書;到唐時李瀚編纂有《蒙求》一書,它為“蒙學讀物的撰述和命名,開創了一種新的體裁,標示了一個可供仿效的名義。
自宋代以來,由於私人辦學大為興盛,蒙書的編寫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王應麟的《三字經》便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元明清以來,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蒙學著作,影響最大的如《千家詩》、《幼學瓊林》、《百家姓》、《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聲律啟蒙》、《文字蒙求》、《增廣賢文》等等,可謂代有新作。
什麼是蒙學?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義。童蒙,即初入學的兒童。蒙學,《辭海》的解釋是:“中國封建時代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
蒙學讀物大都內客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形式整齊多樣,生動活潑;讀起來琅琅上口,便於記誦。所以,自先後問世以來,頗受歡迎和重視,且家喻戶曉,流傳不衰。
中國傳統文化中影響最大的部分,除了官方所倡導的儒家正統經典外,就要算這類普通的認知教育讀物了。儒家經典必須是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的人才能學習理解。而這類蒙學書籍,把深奧難懂的高文典冊通俗化了,並參以人們從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人生哲學、處世方略,易學易懂,切近實用。其流傳比儒家經典還要廣,還要深入人心。
蒙學對中國道德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發展,甚至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頗受日本、朝鮮、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重視。
這套《中國傳統蒙學全書》精選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聲律啟蒙》、《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四字鑒略》、《顏氏家訓》、《朱子家訓》、《了凡四訓》、《弟子規》、《弟子職》、《女兒經》、《小學詩禮》等十幾種被廣泛認為最有代表意義、最優秀的蒙學讀物,予以文化背景介紹、思想內容評析和詞句典故注解。這些書都屬於中國古代啟蒙教育的精品教材,在曆史上曾對普及文化知識、加強道德教育發揮過積極的作用。書中介紹了古代有關文史哲經、典章製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風俗人情、禮儀道德、勤勉故事、優秀詩歌等多方麵的豐富知識。
蒙學不僅僅是用來識字,好的蒙學教材不僅僅文字優美,還寓意深刻,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所以古有知書識禮之說;在讀書的同時也學習怎樣做人。能夠把書讀好,一輩子受用無窮;就算因閱曆淺,一時無法領會,長大了在碰到事情的時候,隻要能想起,馬上就可以頓悟。 在上起周秦,下迄民國兩千多年的蒙學書編纂史上,經過曆朝曆代的撰輯增刪,注解闡發,蒙學文獻的版本相當蕪雜,難以確切計數。這套《中國傳統蒙學全書》的編輯出版,廣泛參考、借鑒了國內新近出版的一些蒙學讀物,目的是吸取眾家之長,使自已的注本少出瑕疵。當然,限於筆者水平,書中注譯亦難免有許多疏漏。學習傳統文化應該講究方法,誦讀是切實可行的途徑。少年兒童的特點就是記憶能力強,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弱。過度、過早給孩子講道理,他們可能因不理解而厭惡,產生逆反心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中國傳統蒙學全書》中各部分都為傳統經典,琅琅上口,便於兒童朗誦,能讓孩子們誦讀傳統經典,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來“童蒙養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