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強自主創新,實現技術追趕到自主創新的跨越
20世紀60年代,韓國和我國工業水平相差不多,甚至很多產業起步都比我國晚。但現在,韓國已掌握這些產業的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並駕齊驅。目前,韓國在IT、汽車、半導體、造船、鋼鐵等產業的許多新產品都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不少韓國技術還被當做同一產業的國際標準。僅在IT領域就有22種113項韓國技術被用為國際標準。
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韓國的技術發展戰略從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進行改造、創新向注重自主創新、並重技術引進的戰略轉變。首先,加強研發投入。20世紀70年代,韓國R&D投資占GDP的比重從沒有超過0.6%。直到80年代韓國的研究開發活動才開始活躍,經費增長迅速,2005年達到24.1554萬億韓元(約236億美元),居世界第7或第8位,為1980年的114倍,創下年均20.9%的高增長率。其次,培育企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在韓國,企業是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的主體,引進技術和創新活動主要由企業來決定,並承擔其經濟風險,但政府通過法規、信貸、稅收等經濟和法律手段進行嚴格的規劃指導、監督和控製。這種機製既保證了技術發展的計劃性,也保證了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主動性和高效性。
韓國半導體產業是通過加強自主創新實現由技術追趕到跨越的典型例子。
通過引進到創新的跨越,韓國技術創新能力在短時間內迅速得到提高。據IMD國家競爭力排名統計,韓國的科學競爭力從2000年的世界第20位提高到了2006年的第12位,技術競爭力則從2000年的世界第21位提高到了2006年的第6位。
4.通過技術出口,鞏固和提高自主創新地位和能力
韓國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激發了海外對於韓國技術的需求,使韓國技術出口迅猛發展,2005年技術出口額達到16.25億美元,年增長14.7%。
隨著技術實力的提高,韓國出口商品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以紡織、鞋類等輕工業產品為主體的出口商品結構,逐漸讓位於以汽車、電子、機械以及精密化學等高科技產品為主出口商品結構,近年來信息通信等知識密集型產業日益成為韓國出口商品的主體。
此外,韓國成套設備出口大幅度增加也與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分不開。
5.大力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跨進創新型國家
高水平的科技創新隊伍是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根本保證。幾十年來,韓國一直致力於為創新打造一個堅實的人才隊伍。“G-7”高科技研究與開發計劃,促使韓國於21世紀初躋身世界先進科技強國之列。計劃確定了14項技術作為主攻目標,在10年間投資62.5億美元,以確保在2000年韓國擁有15萬名高級科研人員,其中10%具有世界最高水平。2001年開始實施的“國家戰略領域人才培養綜合計劃”,則在2005年前對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納米技術、環境工程技術、宇航技術和文化產業技術等6個戰略領域投入2.24萬億韓元,提高22萬名在校學生和研究機構專業人才水平,並培養18萬名新人才。韓國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首先,加強自主培養。其次,增派留學生和科研人員出國深造。再次,從國外引進人才。
最後,通過引進國際組織和外國機構在韓國建立研究機構,吸引外國人才來韓國參與研究活動。2003年12月成立外國研發機構投資商委員會,2004年成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財團,負責引進海外優秀研究開發中心和教育機構到韓國設點辦學,為海外來韓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希望在韓投資的外國研發機構和公司數量,2008年能夠超過300家(2003年134家)。
鏈接思考:韓國的技術跨越路徑對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有何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