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中國的區域經貿合作(3 / 3)

中國—東盟專家組的研究分析表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一旦建立,將創造一個擁有17億消費者、近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1.2萬億美元貿易總量的經濟區。它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也將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預計自由貿易區建成後,中國向東盟國家的出口將增加106億美元(增幅55.1%),東盟國家對中國的出口也將增加130億美元(增幅48%),由此中國的GDP可增長0.35%,東盟則可增長0.9%。而且從雙邊貿易結構來看,東盟有自然資源的優勢,中國在加工產業方麵有優勢,優勢產業互補,雙方的合作潛力巨大。

鏈接思考: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我國有什麼影響?

19.5.3 中國的新區域貿易協議

目前,許多涉及中國的外國評論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中國對其入世承諾的履行情況,卻很少有誰關注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積極進行的廣泛的自由貿易談判。中國已與香港和澳門地區、東盟、澳大利亞及新西蘭簽訂協議或達成協議的初步框架。中國與印度、智利、新加坡、南非及海灣合作組織關於自由貿易協議的討論正在進行中,韓國和日本也是中國考慮的對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中國的新區域貿易協議表現為第三波強有力的地區協議的出現。未來幾年,這些協議可能成為中國簽訂其他自由貿易協議所遵循的先例。

在貿易體係中,中國像其他的貿易大國(美國和歐盟)一樣,致力於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規則發展對外貿易,以此作為一種可以順利進入大市場並阻止其他大國對其在這些市場或第三國的小市場上進行歧視的方式。更為現實的是,像美國和歐盟一樣,中國對利用世貿組織規則以外的方式解決當地市場利益問題的補充區域協議非常感興趣。美國與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與新加入的成員國以及其他區域貿易協議都在客觀上鼓勵了中國加快簽署區域貿易協議的進程。

但是,中國正在出現的“協議網絡”既不同於美國在1991年與加拿大、墨西哥進行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也不同於1957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羅馬簽署的《羅馬條約》(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實現進一步整合的過程),而有其自身顯著的特點:(1)多樣性。例如,與香港地區的協議很具體,集中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三方麵,而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協議則大部分是一般指導性的、意向性的聲明。步驟的多樣性雖然看起來是其特點,但卻使將來基於這些協議建立亞洲貿易組織存在更大的疑問;(2)協議簡短。例如,2003年6月29日,中國內地與香港地區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和《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規定相當簡潔,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模糊性,一些問題將留給今後解決;(3)缺乏明確、清楚的糾紛解決程序,在這一點上與美國的協議尤其不同。其他的特點還包括,是針對服務的特定雙邊承諾,超出了世貿組織成員在關貿總協定下的承諾形式和類型。此外,在與香港地區的協議中對於投資和規製金融機構的運作兩方麵給予了廣泛關注。

近期,美國雙邊活動的重點是要獲得對合作國家主要服務部門的單方準入,以作為對加速雙邊關稅削減的回報。而歐盟在貿易和競爭政策方麵所進行的擴大雙邊外交聯係的活動,其重點是通過雙邊關稅削減(或取消)以及在服務貿易方麵的雙邊預定承諾,實現對生產商的貿易準入。

許多經濟學家關於區域貿易協議的著作認為,盡管各協議在事實上存在不同,但在結構上多數則是相似的。因此,這裏出現了第三類協議,是進一步區別於已經存在的美國和歐盟的區域協議的協議。以早期的中國區域協議為特征,將有越來越多的協議會效仿這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