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議性國際分工是指一國放棄某種商品的生產並把國內市場提供給另一國,而另一國放棄另外一種商品的生產並把國內市場提供給對方,即兩國達成互相提供市場的協議,實行協議性分工。但協議性分工不能指望通過價格機製自動地實現,而必須通過當事國的某種協議來加以實現,也就是通過經濟一體化的製度把協議性分工組織化。如拉美中部共同市場統一產業政策,由國家間的計劃決定的分工,就是典型的協議性國際分工。
協議性國際分工原理建立在長期成本遞減理論的基礎上,A國和B國X、Y兩種商品的成本遞減曲線,其中縱軸表示兩國分別生產兩種商品時的成本。現假定A國和B國達成互相提供市場的協議,A國要把Y商品的市場、B國要把X商品的市場,分別提供給對方,即:X商品全由A國生產,並把B國X2量的市場提供給A國;Y商品全由B國生產,並把A國Y1量的市場提供給B國。兩國如此進行集中生產,實行專業化之後,兩種商品的成本都明顯下降。但這僅僅是每種商品的產量等於專業化前兩國產量之和的情況,如果同時考慮隨著成本的下降所引致的兩國需求的增加,實際效果將更大。
但應該注意分工的方向,並不是因為X商品在A國的成本較低,Y商品在B國的成本較低,即不是由比較成本的價格競爭原理決定的。從圖中可以看到,X商品在A中的成本較高,Y商品的成本兩國相同。這就是說,盡管X商品與比較優勢的競爭原理所指示的方向相反,Y商品兩國成本相同,但是若能互相提供市場,進行分工,就可以實現規模經濟,互相買到低廉的商品。
此外,還應該注意,如果情況相反,即A國對Y商品實行專業化,B國對X商品實行專業化,也可以獲得分工的益處。但由於新的分工使Y商品的成本與圖示相比沒有多大變化,而X商品專業化後的成本則高於圖示的成本,因而其分工的益處要小於圖示中所得到的益處。這是因為,對Y商品來說,兩國成本曲線基本相同,初期生產量也基本相同,因而初期成本是基本一致的;而對X商品來說,初期生產量小的A國雖然成本較高,但是它的成本遞減率很大,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成本越來越低。
2.協議性國際分工實現的條件
由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到,為了互相獲得規模經濟的好處,實行協議性國際分工是非常有利的。但達成協議性分工還必須具備下列三個條件:
(1)參加協議的國家生產要素稟賦比率沒有多大差別,工業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因而協議性分工的對象商品在哪個國家都能進行生產。
(2)作為協議分工對象的商品,必須是能夠獲得規模經濟的商品,一般是重工業、化學工業的商品。
(3)每個國家自己實行專業化的產業和讓給對方的產業之間沒有優劣之分,否則不容易達成協議。這種產業優劣主要決定於規模擴大後的成本降低率和隨著分工而增加的需求量及其增長率。
上述三個條件表明,經濟一體化必須在同等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建立,而不能在工業國與初級產品生產國這種發展階段不同的國家之間建立;同時也表明,在發達工業國家之間,可以進行協議性分工的商品範疇較廣,因而利益也較大。另外,生活水平和文化等較為類似的地區容易達成協議,並且容易保證相互需求的均等增長。
19.2.3 次優理論
福利經濟學認為,帕累托(Pareto)最優條件是經濟活動中的最優決策法則,這是一種純理論的表述。但在現實中,要讓所有的生產和分配過程都符合帕累托最優條件,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就不得不退求其次,這就出現了所謂的次優理論。次優條件是次優型經濟中的決策法則,即在次優世界中才能采取次優決策法則。關稅同盟是次優理論及其實踐的一個特例。
主張自由貿易的經濟學家一般認為,自由貿易是最優的,或者是帕累托最優的,因為自由貿易能促使國家和全球福利的最大化。
而維納的研究認為,任何趨向於自由貿易的活動都將增加福利。維納證明了關稅同盟的形成可能增加或減少依據在這種同盟產生的具體環境下的成員和非成員的福利。這就說明了關稅同盟是所謂次優的理論的實例,它表明如果在現實經濟中所有達到最大化福利和實現帕累托最優的條件都不能滿足的話,就可能導致次優狀態。
組成關稅同盟,撤除成員之間的關稅壁壘並不能導致這個同盟中成員的福利明確的增加。維納對次優理論的貢獻以後又被米德(1955)和蘭卡斯特(1957)進一步發展。
根據維納的觀點,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可依照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來度量。
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TC)。如果當某些關稅同盟的國內生產者被來自於該同盟某個成員的較低成本的進口取代後就會產生貿易創造;貿易創造型的關稅同盟,通過進一步擴大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生產分工將增加同盟成員國的福利;從各成員國實際增加的收入中產生的外溢效應,也會通過增加來自非成員國的進口,從而提高這些國家的福利。
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TD)。如果當來自於某些非關稅同盟成員的較低成本的進口被來自於該同盟某些成員的較高成本的進口替代後就會產生貿易轉移。貿易轉移型的關稅同盟由於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的共同作用或者增加或者減少成員國的福利,具體將取決於二者的相對強度:
如果TC>TD,這種區域經濟一體化會增加福利;
如果TC<TD,這種區域經濟一體化會減少福利。
如果TCTD,這種區域經濟一體化既不增加也不減少福利。
假定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可達到區域和全球福利的共同提高,那麼這是最優的選擇,但是由於市場失靈等原因,隻存在次優的選擇;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次優理論的一種實踐的案例。
19.2.4 大市場理論
大市場理論由陶斯基、德紐等人提出,其核心觀點為:(1)目的是通過擴大市場才有可能獲取規模經濟,從而實現技術利益;(2)手段是依靠因市場擴大而競爭激化的經濟條件,實現上述利益。
兩者的關係是目的與實現目的的手段。即通過產生大市場→向大量的生產規模轉換(以及其他的合理化)→生產成本的下降→大眾消費的增加(市場的擴大)→競爭的進一步激化,從而進入到良性循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