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站式:①混元樁:兩足平行與肩同寬、兩膝微屈。膝蓋與足尖呈垂直線,含胸收腹直腰。兩臂抬起,置於胸前,呈一橢圓形,兩手手指相距約30厘米。頸部放鬆,兩眼輕閉或露一線之光,平視前方,口輕合,以鼻自然呼吸。②前推式:頭頸胸腹及下肢同混元樁,兩手心向前,手指向上,有向前推進勢。③伏按式:兩手掌心向下如按物狀,其他同混元樁。④手托式:掌心向上如托物狀,其他同混元樁。⑤扶助式:此式用於站立有困難者,兩手扶按桌麵或其他物。⑥休息式:兩手背置於左右腰部,手心向後上,其他同混元樁。
(2)坐式:①環抱坐式:坐於高低適宜的凳椅上,兩腿伸直,足尖蹺起,兩臂及其他要求同混元樁。②自然坐式:兩手心向上,置於兩側大腿上,兩足平行,距離同肩寬。膝關節呈90°角,兩腳靠著地。頭頸軀幹同環抱坐式。③手托坐式:兩手心向上,置於大腿根部,其他部位同環抱坐式。
(3)意念:練功時的意念活動是該功法的中心內容。具體要求是存想和假借兩個方麵,從手部開始體會熱、脹、麻(隻有其中一種或兩種即可以)的感覺,調“立意”。將此感覺進一步體會、加強就稱“意守”。在意守的基礎上,將熱、脹、麻引導到前臂、上臂、肩、背、腦、腹、大小腸、足,此過程謂“用意”。立意、守意和用意統稱為“存想”,三者關係密切,相互為用。出現熱、脹、麻的反應,是練功第一階段,但全身感覺尚不均衡,一般是上半身比較明顯,下半身則差一些,此時要用意加強下半身,使全身感覺達到均衡。在此階段也可立意於兩足,熱、脹、麻由兩足向上延伸,上下結合,也易呈現全身感覺的均衡。進而就能體會到全身輕鬆舒適,雜念減少,安逸欣快,此為第二階段練成。樁功的高階段,也稱混元階段。此階段隻要練功者稍一動意,周身即有暖流運行,其氣充沛之感。功夫深者,也可將真氣發射至體外。所謂“假借”,即是意念借助外部景物,達到精神放鬆,心曠神怡之境地。從而與存想結合起來,效果更好。假借的內容如自感身居星空夜靜,空氣清新的草原或幽穀之中,或感細雨綿綿飄落頭頂,徐徐而下直至足跟。也可想象自身在微波蕩漾、溫度宜人的水中或獨立於一望無際的海邊,並有微風吹拂,等等。假借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描繪構成,這樣易獲成功。假借景物要固定選擇一種,以便條件反射的形成。存想和假借要結合使用,一般開始練功可先練假借,並以此安定心神,將自身置於舒適欣快的境地,接著就行存想。也可先行存想,待熱、脹、麻感出現後,再適當配合假借,以免意念過於集中存想。假借和存想密切聯係起來,要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但每次練功都應以假借為主,存想為輔。
(4)注意事項:本法以站式為主,對於體弱者,可用坐式為過渡。每日練功1~2次,每次30~60分鍾;體弱者可從每次5分鍾開始,逐步增加時間;練功中出現頭暈、虛汗立即停止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