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乾州三寶(2 / 2)

乾縣人有一句口頭禪叫“掛麵不調鹽,有鹽(言)在先”。說的是製作乾州掛麵必須用鹽水和麵。掛一架麵要六七十斤上好的麵粉,再提半鬥鹽放到掛麵匠那裏。和麵揉麵需要一個小夥子和掛麵匠兩個壯勞力。一大毛盆鹽水麵,兩個男人將袖子挽到肩膀,兩隻手用力擩進去,用力拔出來,再用力擩進去,再用力拔出來,如此揉猜大半天工夫,揉到一盆麵又筋又光,整團麵可以抓提起來。到了晚上,掛麵匠開始搓條盤條,然後又一條一條搭在竹棍上,掛在專門砌成的槽裏。晚上盤條也是十分地累人,掛麵匠盤到最後一條卻不上架,由老婆拿回廚房拉成細條,煮熟調好端給在炕上歇息的丈夫,掛麵匠吃完這碗棍棍麵,倒頭便睡。待到第二天太陽一出,便一棍一棍出條子上架,完成掛麵的工序。

這樣的掛麵,吃起來還有一套講究。先是把掛麵煮熟,撈在冷水盆裏放涼,用手一捋一捋撈起放在盤子上,再燒一鍋醋出頭的酸湯,湯裏撒些白菜大蔥還有雞蛋薄餅剁成的臊子,盛一筷頭掛麵澆一勺湯,這就叫乾州掛麵。這樣的掛麵吃起來那味道真是香極了!乾縣人把吃掛麵不叫吃,叫“喝湯”,其實湯才好喝呢!

豆腐腦更是有很多講究。僅僅這名字就值得外人琢磨半天。豆腐無需多說,豆腐後麵加一個“腦”字,是說豆腐嫩,豆腐鮮,豆腐香。乾縣人還要喊成“豆腐腦兒”就更加地貼切入味,惹人垂涎了。乾縣的豆腐腦營養上自然不必說,吃豆腐腦卻主要是享受口福吃出味道。味道主要是調料,調料主要是醋、蒜、辣椒。醋要煮過,煮時加上丁香、桂皮、草果等料。蒜要搗成蒜泥,辣椒須是秦椒,焙幹碾碎用細籮篩過,再用熱油一潑。

乾州豆腐腦大都早晚上街去賣。不管是縣城、鎮店還是鄉下村莊都是如此,中午極少。早上天麻麻亮就有,晚上天麻麻黑才上街。過去的行頭是一副擔子,一頭是一缸豆腐腦,一頭是一個木製的大盤,上麵擺滿了醋、蒜、辣椒、香油和碗,還有一把勺子,勺子是用镔鐵鉸的,隻是勺子的樣子,吃豆腐腦卻十分中用。賣豆腐腦的在街上選一塊地方把擔子放著,兩頭一並,左邊缸子右邊盤,從盤子下麵取出一個小凳就勢坐下,喊一聲“豆腐腦兒熱缸缸!”立刻就攏過一群老人小孩,一人一碗,就地一蹲,一片“噝啦”聲起。青壯漢子吃豆腐腦,頭一碗三兩下進肚,未及品味,到第二碗第三碗時,自己在盤子上再舀一勺辣椒油,才去慢慢享用。

前兩年有一次我為了吃一碗豆腐腦,從西安驅車趕回乾縣一個鎮上,卻是日當中午,早豆腐腦已過。便在街道上尋尋覓覓,竟然找到一家賣豆腐腦的。一陣高興,要了一碗,不料豆腐腦軟乎乎姑且不說,上麵竟撒些黃豆、榨菜丁之類胡亂澆一勺什麼汁子,不酸不辣不香,不見乾州豆腐腦的一絲味道!我一時氣惱不過,把一碗豆腐腦在桌子上一擲,厲聲嗬斥道:“我專門從西安趕回乾州吃豆腐腦,你們怎麼把西安的豆腐腦搬到乾州來了?!”這位賣豆腐腦的倒不與我一般見識,說她是外地人才來乾縣做生意的。我也為自己失態而不好意思,道了歉付了賬走人。隻是在心裏喊道:“我的乾州豆腐腦兒!”

right2005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