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回 郭令公上表報恩 廣平王立功奏績(1 / 2)

卻說肅宗自靈武即位後,即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靈武長史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留守並同平章事。又遣使征召李泌。

那李泌字長源,京兆人氏,生而穎異,身有仙骨,至七歲便能吟詩作賦,聰慧異常。開元年間,上皇聞知,遣中使召之。李泌應召而至,朝拜之際,禮儀嫻雅,應答無窮。上皇嘉之,厚加賜齎,命於翰林院讀書。及長,欲授以官職,李泌辭謝,乃與太子為布衣交。太子甚相敬愛,李林甫、楊國忠都忌之。李泌遂告歸,隱居潁陽。至是,肅宗思念舊交,遣使征至行在,待以殊禮,事無大小皆與商酌,欲命為右相,李泌固辭。

一日,肅宗於袖中取出敕書一道,以李泌為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李泌又辭。肅宗道:“朕非敢相屈,期共濟艱難耳。俟賊平任行高誌。”李泌方受命。肅宗欲以建寧王倓為大元帥,李泌曰:“建寧王果堪作元帥,然廣平王居長,若建寧王功成,豈可使廣平王為吳泰伯。陛下獨不見太宗、上皇之事乎?”肅宗道:“卿言是也。”李泌退朝,建寧王迎謝道:“頃聞先生奏對之言,正合吾心,吾受賜多矣。”李泌道:“殿下孝友如此,真國家之福也。”於是肅宗以廣平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李光弼等所部之軍,俱屬統率。郭子儀以河北居兩京之間,得河東而後兩京可圖。時賊將崔乾祐守河東,子儀密使人入河東,與唐官之陷於賊中者約為內應,內外夾攻。崔乾祐不能抵禦,棄城而逃。子儀引兵追擊,斬殺甚眾,乾祐僅以身免,河東遂平。肅宗聞知,即以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正謀恢複兩京。忽報永王璘反於江陵,僭稱帝號。原來永王璘出鎮江陵,驕蹇不恭。

及聞肅宗即位靈武,乃與其部將商議,以為“太子既遽自稱尊,我亦可據有江表,獨帝一方。”遂舉兵反,自稱皇帝。思欲招致有名之士,以為民望。聞知李白退居廬山,遂遣使征之。李白辭不赴。永王璘使人伺其出遊,要之於路,劫至江陵,欲授以官,李白決意不受,永王璘遂羈禁他,不放還山。肅宗聞永王璘作亂,一麵表奏上皇,一麵遣淮南節度使高適、副使李成式,引兵追討。時內監李輔國,陰附宮中張良姊,專權用事。

於是李輔國奏稱,原任翰林大學士李白,現為逆藩永王璘謀主,宜詔刑官,注名叛黨,俟事平日,按律治罪。你道李輔國為何忽有此奏?隻因李白當初在朝,放浪詩酒,品致高尚,全木把這些宦官看在眼裏,所以此輩都不喜歡他。今輔國乘機奏,是欲報私怨。不料肅宗聽信,傳旨法司注名。早驚動了郭子儀,他想:“昔年李白救我,今安可坐視。”即上一表,其表略曰:臣伏觀原任詞臣李白,昔蒙上皇之恩,不次擢用,乃竟辭榮退隱,斯其為人可知。今不幸為逆藩所逼。臣聞其始而卻聘,繼乃被劫;偽命屢加,堅意不受;身雖羈困,誌不少降。而議者輒以叛人謀主目之,則亦過矣。臣請以百口保其無他。待事平之後,倘不如臣所言,臣與百口,甘伏國法。

肅宗覽表,命法司存案,待事平日,查明定奪。後永王璘兵敗自盡,有司拘係從逆之人,候旨處決,李白亦被係獄中。

朝廷因郭子儀曾為保救,特遣官體勘。回奏李白係被逼脅,罪亦減等。有旨:李白長流夜郎,其餘從逆者,盡行誅戮。至乾元年間,李白赦回,行至當塗縣,於舟中對月飲酒,大醉。欲捉水中之月,墜水而卒。當時江畔之人,恍惚見李白乘鯨魚升天而去。這是後話不提。

且說建寧王憤李輔國、張良姊二人表裏為惡,屢於肅宗前直言二人許多罪惡。二人乃互相讒譖,誣建寧王欲謀害廣平王,急奪儲位。肅宗大怒,賜建寧王死。李泌欲諫,已無及矣。

至德二年,肅宗駕至鳳翔,命廣平王與郭子儀等恢複兩京。

子儀以番人回紇兵馬精銳,請旨征其助戰。回紇可汗遣其子葉護,領兵一萬前來相助。肅宗許以重賞,葉護請於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朝廷,金帛子女歸回紇。肅宗急於成功,隻得許諾。

遂聚兵馬與回紇西域之眾,共十五萬,刻日啟行。李泌獻策,請先攻範陽搗其巢穴,使賊無所歸。然後大兵合而攻之,賊必滅矣。肅宗道:“朕定省久虛,急欲先恢複西京迎回上皇,不能待此矣。”遂令兵馬望西京進發。行至長安城西,陣於灃水之東,李嗣業領前軍,廣平王、郭子儀、李泌守中軍,王恩禮統後軍。賊眾十萬陣於其北,賊將李歸仁出挑戰,官軍逐之,賊軍齊起,官軍少卻。李嗣業肉袒執戈,身先士卒,大呼奮擊,立殺數十人。官軍氣壯,各執長刀,如牆而進,賊眾不能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