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素質教育與中學地理教育改革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第三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並頒布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這標誌著中國教育的發展進人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中國將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即全麵貫徹“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方麵全麵發展的、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
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是建國以來一次最深刻的教育改革,其深刻原因有諸多方麵,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
一是教育必須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並推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我們傳統的教育體係基本上是適應幾十年實行的計劃經濟體製的、具有高度統一和單一標準的特點。在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新形勢下,傳統的教育體製非但不能起推進作用,反而日益顯現出阻礙作用。市場經濟需要的是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和多樣的人才,需要的是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提高。如果我們的教育仍然沿襲著統一計劃、統一大綱、統一教材和固定的專業設置模式,勢必越來越趨於僵化而脫離市場經濟的軌道。如果我們的教育著力點仍然在於使學生通過單一標準的考試選拔,並以通過這種選拔為最終目的,勢必隻能以“應試”代替“全麵發展”。能夠通過考試選拔的“精英”未必是真正具有潛在發展能力的人才。在這樣的單一標準下,潛在能力強的和冒尖的學生未必能夠得到個人的發展滿足,基礎較差的和能力較低的學生更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條件,以求生理的和心理的、品德的和文化的平衡發展。在這樣的教育中,我們的學生都在為考試而苦苦掙紮,這不僅造成了學生、教師和學校的沉重負擔,而且使我們的教育越來越背離“全麵發展”的初衷。
二是全球經濟的發展已從“資源經濟”轉向“知識經濟”,資源經濟是隨著工業化的形成和發展而發展的。它以開發地球上的自然資源為依托,利用土地、水、礦產、森林、野生動植物等資源來求得經濟發展,以滿足人類社會的發展需求。然而,人類終於認識到,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並非無窮無盡,工業化規模的無節製擴大,不僅使得地球上的資源和能源嚴重短缺,而且使得人類生存的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威脅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所麵臨的重大問題,而且是全球性問題,於是,就有了“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人類要想健康地生存下去,發展下去,隻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就是說,我們再不能走無節製地開發自然資源的工業化道路,而要保護、整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把經濟發展的基點放在開發人力資源的“後工業化”模式上來,走“知識經濟”的方向和道路。知識經濟的基礎是各種高新技術產業,它消耗的自然資源較少,但卻凝聚著很高的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知識經濟的依托是人才,包括國民的整體素質,包括各種類型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也包括各種人才的團結協作和信息的獲取與交流。在資源經濟的工業化時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傳承係統的科學知識,尤其是自然科學知識。這就是時至今日人們仍注重專業,注重掌握係統科學知識的所謂“專業人才”的由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反映了資源經濟時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但在知識經濟即將成為全球經濟主流的時期,僅僅注重知識傳承的教育就滯後了,當前所需要的知識也已不是傳統意義的知識,事實、原理、理論體係等能夠以文字和符號表現的顯性知識是知識,技能和能力等難以編碼的知識也是知識,而且是更重要的知識。因此,教育必須轉變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還要重視培養學生正確處理麵臨的各種發展問題的健康情感、積極態度和科學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