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探秘01(1 / 1)

史前是否爆發過核大戰

在德肯原始森林中,人們還發現了更多的焦化廢墟。廢墟城牆被晶化,光滑如同玻璃,不僅建築物表麵被晶化,連建築物內的石製家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

據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記載,在印度,居住在恒河上遊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費裏希尼人和安哈卡人曾經發生過兩次戰爭,戰爭的殘酷程度為史所罕見,有點類似核戰爭的場麵。例如對第一次戰爭的描述:“英勇的阿特瓦坦,穩坐在維馬納內,發射了阿格尼亞武器,它噴火,但無煙,威力無窮。刹那間,潘達瓦人上空黑了下來,接著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沙石不斷從空中打來。”

“太陽似乎在空中搖,這種武器飛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大片的地段內,動物死亡,河水沸騰,魚蝦等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敵兵被燒死,如同焚焦的樹幹。”

對第二次戰爭的描寫更令人毛骨悚然,膽戰心驚:“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馬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火箭。其亮度猶如上萬個太陽,煙火柱翻滾著升入天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得無可辨認,毛發和指甲脫落了,陶瓷器碎裂,盤旋的鳥在天空中被灼死。”

看到此慘狀,現代人會立刻聯想到原子彈爆炸後產生的威力。在原子彈還沒有產生的年代,許多學者一直認為此書中的那些悲慘的描寫是“帶詩意的誇張”。可是到了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之後,他們才恍然大悟,這些描寫就似原子彈爆炸目擊記一樣準確。

後來考古學家在發生上述戰爭的恒河上遊發現了眾多的已成焦土的廢墟。這些廢墟中大塊大塊的岩石被黏合在一起,表麵凹凸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熔化,最低需要1800℃。一般的大火都達不到這個溫度,隻有原子彈的核爆炸才能達到。

因而,不少學者正在探索一個謎,那就是在人類早期曆史上是否爆發過核大戰?

著名物理學家弗裏德裏克·索迪堅持認為:“我相信人類曾經有過多次文明,人類很早已熟悉了原子能,但由於誤用,他們遭到了毀滅。”

在德肯原始森林中,人們還發現了更多的焦化廢墟。廢墟城牆被晶化,光滑如同玻璃,不僅建築物表麵被晶化,連建築物內的石製家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

前蘇聯學者戈爾·波夫斯基也來到過恒河上遊考察,有過驚人的發現,他在上述地區意外地發現了一具人體殘骸,其體內放射性元素比常態高出50倍,他把這個發現載入了自己的著作《占代之謎》中。

人們還發現,古印度人在時間上使用兩種奇怪的概念——“卡爾帕”和“卡希達”。“卡爾帕”相當於42.32億年,“卡希達”相當於一億分之三秒,這兩種時間概念曾使眾多研究者摸不著頭腦。

但是核物理學家明白,在自然界裏,_要用億年或百萬分之幾秒的時間來量度的,隻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分解率。例如鈾238的一半壽命為45.1億年,而K介子的半壽命隻有百萬分之一秒,這與“卡爾帕”、“卡希達”的概念較為相近。

那麼,是不是可以從這個占印度人使用的時間概念上來推測,古印度人已經擁有了量度核物質和次核物質的技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們很有可能已經掌握製造核武器的技術,生產出原於彈來。

饒有趣味的是,類似核戰爭的廢墟不僅在印度被發現,在巴比倫、撒哈拉沙漠和蒙古的戈壁灘上都被人發現有史前核戰的廢墟,廢墟中的“玻璃石”與今天核試驗場合中的“玻璃石”十分相像。

《摩訶婆羅多》這部古印度史詩,據考證,成書約在公元前1500年,書中所記載的史實則比成書時間還要早2000年,它所記載的事件至少距離今天5000多年。那麼在距離5000多年前的史前究竟是否爆發過核大戰?盡管已有不少學者從文獻記載或考古發掘上做了許多推測,但至今仍然還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