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戰友(1 / 2)

孫中山與黃興一次次領導革命的力量,在革命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地堅持著,他們頑強的革命意誌,深遠地影響了革命的前途,也奠定了最終革命的曆史歸宿。

黃興是革命黨的一個縮影,自從參加革命戰爭以來,他備曆艱辛,在創立中華民國的道路中,始終在不停奮鬥。

在民國成立初期,從武昌起義成功到軍政府成立,因為沒有主持革命政府的大元帥就職,造成了革命事業的停頓,臨時政府難以成立。當時,孫中山正在返回祖國的途中,漢陽失守,湘鄂革命軍退守武昌。革命黨內部出現了複雜的局麵,武漢方麵與黃興有了分歧。軍政府召集緊急會議商討對策。黃興主張放棄武昌,率領所有精銳部隊及軍需供給,乘兵艦向東到南京建立根據地,然後再圖收複。但此提議遭到孫武等人的堅決反對,認為武昌是革命最先起義的地方,一舉一動關係著全局,如果不戰自退,那麼各省也會動搖,即使將來會卷土重來,但天下人誰還願意再和革命黨共事?而且憑據長江天塹,敵方很難輕易渡江。參加會議的人一致讚成困守武昌,大家仍然推舉黃興做總司令。

1911年12月4日,各省代表在上海開會,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第二天又決議,由大元帥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但武昌的革命黨出於上述原因對大元帥的職權表示異議,於是黃興推辭任職,各省代表就重選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但黎元洪又不能來南京。直到孫中山回國後,在各省代表會議上他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大元帥的問題才得以解決。

民國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僅僅存在了三個月。它成績斐然,在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袁世凱篡奪革命的果實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又在中國建立起來了,中華民國新瓶裝舊酒,成了一塊空招牌。經過一次次革命的失敗的積累,到最後辛亥革命的成功的曆史性突破,孫中山與黃興和他們共同的敵人展開了不斷的鬥爭,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者對破壞共和的帝製行為進行堅決的抵製。在繼續為建設民主共和的艱巨工作中,麵對這從來沒有遇過的困難,他們一次次都走在曆史的前沿。黃興始終在伴隨著革命的步伐,見證著革命的成長。

黃興是民主革命的真正見證人,也是實行者。他參加革命的時間在時代的潮流裏不早也不晚,他一直在革命進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他在後來中華民國的成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革命新時期有著重要的地位,在革命時代的孫黃合作中凸顯著他的作用。他留守南方,正是演繹了他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孫中山北上和袁世凱共商國是之後,黃興留守在上海,革命黨在南方的軍事力量預備應付可能發生的意外。

黃興對袁世凱的印象並不好,但更多的是懷疑。他頗有功成身退之意,成為他向反革命勢力妥協的原因。在這個時候,共和國締造者黃興恰恰與民國的死敵袁世凱在1916年相繼死去。至始至終,革命黨人為了民主建設事業盡心盡力的真實寫照,在此時與竊取革命果實的袁世凱有了結論性的交代。

護法戰爭爆發在即,當時,革命戰爭時期的上海軍政府都督陳其美也被袁世凱使人刺殺殉國。孫中山如失臂膀。

孫中山一生都在為國民革命奔走呼號。所謂生為人傑,死為鬼雄。又正像“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道理那樣,在黃興、陳其美這些人中豪傑身上共和長存、精神不死。為了革命事業的希望,他們貢獻了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