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以後,一個居住在舊金山的阿富汗人給一個記者發去一封郵件,這個記者隨後把他的信發布在互聯網上。這封郵件的力量不可小視,它給了許多美國人當頭一棒,迫使他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這場“反恐怖主義戰爭”。信上是這麼說的:“美國人不可能把阿富汗炸回石器時代,但他們有本事發動一場新千年世界大戰,而這正是本·拉登想要的。”郵件被貼到網上兩三天後,這個阿富汗人成了美國電視節目爭相報道的紅人。
一家專門從事網絡新聞調查的機構近日就“9·11”事件的網上報道發布了一項統計結果:2/3以上的人從網上獲知有關事件的消息;1/3的人在聊天室或其他在線論壇上發表意見;3/4以上的人用電子郵件收發有關襲擊事件的消息。一位美國作家一語中的,他說:“第一次,全世界的人們在談論同一件事,為在災難中遭受痛苦的無辜人們同悲傷,同落淚。”
現在我們來談一談製作新聞的人,其中就包括你們。終有一天,數字互聯網會網羅所有人、所有事。數字技術賦予了我們記者無窮的力量,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工作。然而對於那些想在網上淘金的人來說,日子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好過。我所居住的矽穀堆滿了DotCom公司的“屍體”。我個人認為,隨著風險投資的加劇,網絡經濟的泡沫早晚會破滅。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報道新聞就像在做講座,新聞工作者告訴讀者和觀眾今天的新聞是什麼。但我認為,新聞報道應該更像一個研討會,記者與讀者自由地對話和交流彼此的見解,獲得最終的事實。有一點我很肯定,我的讀者比我知道的要多得多。我捕捉他們的才思,利用數字網絡技術讓更多人受益。這種工具不僅有助於製作新聞,也為傳播新聞帶來了便利。
當我在南非旅行的時候,我發現那裏很少有人使用電腦,但是手機卻相當普及。許多精明的新聞記者用手機作為發布新聞的主要途徑,可能隻是些內容提要,但都是真實的新聞。不僅專業新聞工作者在使用著諸如SMS(手機短信息服務)等數字傳輸技術,許多非專業人士也在使用著它們。幾年前,在美國西雅圖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會議被抗議者搞得一團糟。大批抗議者的活動正是通過手機來組織的。由於流動性自由性太大,政府當局根本無法製止他們的行動。然而,這卻給我們新聞記者提供了一些啟示,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學習這樣的方式采集新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