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門大開,歡迎普通群眾進來。
他從一個貧困潦倒的打工仔,到擁有百億元的超級富豪;從社會底層的流浪漢,到走進北京的人大常委;從爭強好勝的嗜血商人到熱心體育發展的社會活動家。霍英東的發展一直被稱為一個謎,其實謎底也很簡單:那就是熱愛。對金錢的熱愛,對機會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他的氣魄和膽識令人佩服,他的赤誠和慷慨更讓人感動。
悲慘童年
霍英東原籍廣東省番禺縣,1923年5月10日,他出生於香港一個水上人家。霍英東出生的時候,沒有醫院,沒有產房,更沒有婦科大夫,破爛的船艙就是他的出生地。在他來到這個世上之前,已經有了兩個哥哥。出生在香港的霍英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窮人,做窮人想要在香港這個繁華地方生存是異常艱難的。
在常人的眼中,霍英東這樣在水上謀生的“舢板客”就好似“水流柴”,意思為無家無業,隨水漂泊。甚至有人把他們形象地比喻為在水裏漂浮的雞蛋殼,稍遇風雨或者哪個調皮的小孩扔一個石子瓦片都有可能讓蛋殼覆滅。
那時沒有天氣預報,水上人家生命毫無保障。他的兩個哥哥在一次台風中沉船喪生,一個5歲,另一個7歲。然而命運對他的考驗仿佛還沒有到頭,在霍英東大約7歲時,他的父親患病不幸去世了。父親死後,一家人遷居到了灣仔的棚戶區,這裏沒有點燈,沒有廁所,甚至沒有淡水。霍英東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了自己幾乎全部的童年。
雖然霍英東的母親目不識丁,但她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多學一些知識。於是在霍英東大約6歲時便被人帶著去拜師啟蒙,接著就在帆船同業義學就讀小學,這學校是免費的。1936年,霍英東考入到了皇仁書院,在這裏,他接受了較為完備的中學教育。據他自己後來回憶說:“那時我讀書十分專心,總是不甘落後。偶爾成績排在第三名以下,自己便會覺得臉紅。”1941年,日軍侵占香港,後來學校的校舍被日軍占用,教室也改為馬房,霍英東就這樣開始走向社會。
那時剛剛18歲的霍英東是霍家唯一的男子漢,在沒有機會繼續上學的情況下,在家裏一貧如洗的處境下,他不得不盡快找份工作挑起家庭的重擔。
但是,霍英東所能做的就是當苦力。他在輪渡上加煤添火,在機場搬運石料,隻要能掙錢,霍英東就賣力地去做。與其說是在做苦力,不如說是在搏命,正值年輕的霍英東從來就沒有吃飽過,但每天卻不得不餓著肚皮做活。
在這段日子裏,霍英東接觸到了清道夫、廚師、相命先生、甚至還有小偷、暗娼等社會的底層人物。在這些小人物身上,霍英東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香港社會。
1942年,霍英東的母親傾其所有在灣仔市場附近買下一家雜貨店。在母親的要求下,霍英東到店裏做了一名售貨員。棚戶區雜貨小店的生存隻有兩個辦法:一是勤勉,二是節儉。當維多利亞港灣上的霧氣還沒有消散的時候,雜貨鋪就要卸下門板,招攬生意了。
1945年,日本結束了對香港的殖民占領。日本人走後,各種物資十分匱乏,運輸業成為了當時最迫切需要發展的一個行業,運輸業的開展,必然要帶動依附於它的駁運行業。一時間駁運業主大發橫財。
霍英東的母親不失時機地將雜貨店的股權全部賣出,連夜找人洽談,租下了灣仔的一處地方。有了地方之後,霍母聯絡了以前主顧的幾條駁船,打出了旗號,開始做起了老本行——駁船生意。此時的霍英東一如在雜貨鋪一樣,給母親打工,按時領取薪水。
而此時的霍英東,無時不在想著發財的捷徑。他耳聽六路,眼觀八方。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一份日報,在字裏行間尋找可以發財的機會。當時經常發布的戰餘物資拍賣的消息讓他感覺到了發財的機會。他拿出自己為數不多的積蓄,買下一些需要小修的軍用小艇、廉價的舢板和發動機、水泵之類的物資。這對於常年在駁船上的霍英東來說,一看就能夠看出其中的差價和買賣的可行性。每次拍下之後,霍英東稍作修繕,很快就轉手倒賣出去了。“這種急功近利的買賣雖然賺得不多,但聊勝於無,慢慢地使我有了一些積蓄。”霍英東後來回憶說。
1949年,霍英東帶著80位和他一樣滿懷發財夢想的漁民,來到了東沙群島。可等待他們的不是遍地的黃金,而是一種煉獄般的生活。半年之後,九死一生的霍英東回到了香港,但自己所有的積蓄也全搭了進去。此時年近三十的霍英東看起來是個不知不扣的失敗者。也就是通過這件事之後,他離開了母親,開始了獨自闖蕩的生活,也開始了他人生新的篇章。
傳奇的開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對中國實施了全麵禁運的政策,很多物資都在禁運的行列。而此時的新中國正處於建國時期,百廢待興,對各種物資的需求量極大。這雖然從表麵上來看對已轉口貿易為主的香港打擊很大,但其實也給了一個巨大的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