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芯像是砧板上鐵的事實,國人在芯片製造技術上一片空白。而且那個時候沒人注意數字多媒體以後的發展前景,自然就沒有過多的專業人士去研究。中國該怎麼去填補這項技術的空白呢?
鄧中翰若是以一個人的力量,想要讓國人接受中國芯片製造這一理念,恐怕比登天還難。好在有國家信息部門的支持,才讓鄧中翰沒有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他首先選擇了芯片製造中一個相對容易的程序進行研究,接著又引進美國的一個芯片商業模式。芯片的商業模式在美國有幾十年的發展曆史,相對於中國實在成熟太多。鄧中翰選擇這個簡單芯片製造程序,一方麵是因為這是一個經過了千錘百煉的成熟體係,另一方麵是國內沒有先進的芯片製造商,所以沒有競爭的壓力。
因此,中星微電子純粹做設計,然後將設計出來的芯片委托代工廠流片、測試和封裝,最後製成正式產品。2001年3月11日,中星微電子“星光一號”芯片研發成功。“星光一號”彙集了高性能、低消耗、傳輸數據快的優點。這是中國首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百萬門級超大規模的數字多媒體芯片,同時結束了“中國矽穀”中關村無矽的曆史。
與“中國芯”的不解之緣
鄧中翰在研究“星光一號”的時候,他和研究團隊經曆了一係列的困難,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最終還是成功了。2001年5月,“星光一號”實現了產業化。在這年夏天,鄧中翰帶著精心研發的芯片去了日本。他走進了日本索尼公司的會客室,接待他的是一位比較有實權的主管。之後,“星光一號”被三星、飛利浦等國際大品牌采用。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中國芯片走向了國際市場。
鄧中翰為中國人在計算機芯片製造的領域上出了一口氣,但是鄧中翰並不滿意自己的成績,真正讓他欣慰的是,在2005年,日本索尼公司新一代筆記本電腦上的攝像頭,裏麵運行的就是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研製的“星光5號”。
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在鄧中翰的帶領下成為一家純粹的技術性概念公司。它在多媒體芯片領域突破8大核心技術,單單專利技術申請就有上千項。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芯片的設計企業,它擁有著完整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這樣的成果怎麼不讓國人自豪呢?
鄧中翰在中國芯片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成為中國IT精英們心中的偶像。自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成立後,他不斷地改進芯片的技術與設計,將其打入了國際市場,並且在芯片領域中取得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鄧中翰回國創業、報效祖國的舉動,讓中國在外求學的學子們紛紛回國效力。鄧中翰為中國培養了數百名的集成電路設計工程師,為祖國建立了一支頂級的芯片設計隊伍。在2003年,鄧中翰做出了一個重要的舉動,他發起了“數字中國”的計劃,希望推動中國走向數字化進程,讓中國成為發達的數字化國家。
通過對數碼芯片的投資,鄧中翰要實現他“使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成為數字影像領域的領頭企業,將中國的數字影像技術產業作為一個整體帶向世界數字化前沿”的目標。鄧中翰確定了瞄向了電腦攝像頭市場,雖然這個市場值不大,但是能為中國製作出自己的優秀品牌也是值得的。
2012年,鄧中翰在中國芯片工程上實現了八大核心技術,國內專利過千。“星光”係列的芯片被三星、索尼、戴爾、惠普、聯想等一係列國內外知名品牌的計算機和筆記本電腦引用。“星光”占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6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的一個數據無疑是成功的體現。
現在,鄧中翰是中國旅美科協常任理事,矽穀分會會長,還是清華大學的客座教授。他被業界稱為“中國芯之父”,人們相信,在鄧中翰的帶領下,中國數字化將會更加迅速地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