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朱棣文 替中國人爭光的海外學子(1 / 3)

——誰不屬於自己的祖國,他就不屬於人類

在諾貝爾獲得者中,有7個華人曾經摘取過這個獎項,其中有五人是在物理上大有成就,朱棣文便是這五人之一。朱棣文祖籍在江蘇太倉,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在奧巴馬當選美國的總統之後,朱棣文被奧巴馬提名為美國能源部部長。這些年一直致力於中美兩國物理學和環保交流之中。

一家子文人

1948年2月28日,朱棣文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他祖籍在中國江蘇省太倉市。當時,朱家在太倉一帶可是有名的書香世家,受到當地人的尊敬,朱家並不是中國傳統的封建的教育世家,朱家人都是受過西方自由民主教育過的學生。

朱棣文的祖父原是舊時代的讀書人,所以對後代的培養十分地重視。朱棣文的祖父生下的幾個兒女都大有成就。朱棣文的大姑媽朱汝昭受祖父的影響,思想先進,早年就留學日本,是當地有名的才女。二姑媽朱汝華,曾留學美國,並且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化學工程教授,是中國最早的一代化學家;三姑媽朱汝溶,曾留學美國攻讀化學,也是一位化學教授。朱棣文父親朱汝瑾更是厲害,他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化工係,1943年又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1946年獲得該學院的化工博士,先後擔任美國聖路易、紐約以及新澤西等3所大學的大學教授。母親家也算是名門望族,外祖父李書田,1923年公費留美,回國後投身於中華民國時期的教育事業。母親李靜貞在抗戰勝利後,前往美國攻讀工商管理專業。

據統計,在朱棣文父兄長輩之中,至少有12位擁有大學教授和博士學位的。生長在這樣一個一門多傑的環境中,這對朱棣文的成長和後來的成就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朱棣文的父母在美國相遇,並在美國結婚,朱棣文是他們的第二個兒子。如今的朱棣文是朱家三兄弟中成就最高的一個。但是,兒時的朱棣文,學習成績在朱家的三個兄弟當中,並不是出類拔萃,常常落在哥哥弟弟後麵,這種情況直到大學才有所改變。朱棣文是一支潛力股,算是後來者居上。

他的哥哥朱築文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弟弟21歲便取得了政治學博士學位。朱棣文說:“生活在這樣一個一門多傑的環境之中,你會常常覺得自己是一個笨蛋。”當時的朱棣文,總是在無形中覺得自己比自己的兄弟差得很多,所以朱棣文常常拚命地學習,拚命地進行物理學研究。如果在兩三個月之內,他的研究沒有任何進展,朱棣文就會感到自己比兄弟們矮上了一大截。無形的壓力讓朱棣文時常感到不安。

朱棣文生活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地界,因而從他身上可以看出,他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和紳士風度,也有東方人的含蓄、謙虛的謙謙君子之風。作為美籍華人,朱棣文中文並不是很好。現在回想起兒時不肯學習中文的事情,朱棣文常常引為憾事。他回憶說,在他七八歲的時候,父母本來想送他去中文補習班,但是朱棣文因為不願意失去寶貴的周末,他堅決地反抗,父母也沒有強迫他。

朱棣文父母教育民主寬鬆,在對孩子的管教上十分開明。在上了中學以後,父母實際上就已經不再過問三個兒子的學習了,隻是跟他們說,以後的發展,要完全地服從於自己的個人興趣愛好,而且選定的目標要能夠持之以恒。在高中畢業時,朱棣文選擇了物理專業,他的父親表示不太讚成,因為物理學界名家太多,功成名就的機會十分渺茫,而且如果每天泡在物理實驗室中,那麼生活就會過於枯燥。他希望兒子去學習建築繪畫,因為他發現兒子的繪畫功底很好。

可是朱棣文卻對物理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父親最終沒有幹涉兒子的選擇,朱棣文得以順利地選擇物理學。

淡定的獲獎者

1970年,朱棣文從羅切斯特大學畢業,榮獲數學和物理學的雙科學士學位,1976年,獲得了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的兩年中,朱棣文留在該校做博士後的研究工作。1978年,朱棣文被分配到貝爾電話實驗室工作,五年後擔任該實驗室量子電子學研究部主任。也就在這時候,朱棣文開始從事原子冷卻技術的應用研究,並在1985年發表了第一篇實驗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