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迷失方向;
6.陷入沼澤被吞沒;
7.被突然坍塌的雅丹砸中;
8.葬身狼腹;
9.到蘆葦包中避暑昏迷,隨後被風沙掩埋;
10.掉進空間隧洞;
11.被仙人掌紮死。
第一種和第十種說法,聽來有些玄妙,可以不足為信。第二種意見,彭加木並沒有什麼罪責,他為什麼要往美國逃亡呢?被直升機送到了蘇聯,這也沒有其他證據證實。其餘幾種說法,也都站不住腳。
為了搜尋彭加木的下落和平息社會上的一些不實謠傳。1980年11月,在彭加木失蹤五個月後,中國科學院黨組織決定,再一次組織搜救隊,搜救彭加木同誌。這一次的搜救工作準備的極為充分,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新疆軍區、通信兵部隊、汽車部隊等八個單位組成了規模空前的搜救隊,隊內有14名科技人員、15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通訊人員7名、司機20人和9個後勤聯絡人員。
新疆分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王熙茂擔任搜救隊的總指揮,全權負責搜救彭加木同誌的行動,指揮部設在甘肅敦煌,跟隨搜救隊行動的,還有彭加木的妻子夏叔芳和兒子彭海,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辦公室主任朱相清也跟隨搜索隊一起前往羅布泊。
這次搜救,黨組織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新疆軍分區和新疆科技分院為搜索隊配備了水罐車、油罐車、物資車、吉普車等十八輛車,以及4個基數的信號彈、電台3部、帳篷6頂,還有大量的生活用品。這一次的搜救工作時間長達41天,搜索範圍廣,達1011平方公裏,出動的搜索人次在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日的搜索範圍達到了1平方公裏。然而,這樣高密度、高範圍的精密、仔細搜索,也未能搜尋到彭加木的下落。彭加木整個人好似從人間蒸發了一樣,不光找不到他的人,連他的屍體也無法找到。
2007年6月2日,探險愛好者劉先生和他的三個朋友,在位於哈密大南湖戈壁與羅布泊相接部位,發現了一具幹屍,他們認為,這應該就是彭加木先生的遺體。他們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根據彭加木留下的紙條,彭加木是到庫母塔格沙漠羅布泊鎮附近以東找水去了。而劉先生發現的幹屍,就是在庫母塔格沙漠羅布泊鎮附近以東。
第二,有文獻記載,彭加木生前是寬額頭,1米72的個頭,而他們發現的幹屍,也正好是一米七的個頭,額頭也很寬,這符合彭加木的身材特點。
第三,從穿戴上來分析,據當時的司機王萬軒老人介紹,在彭加木生前有兩條襯衣,一條白色,一條藍色,失蹤時穿的是藍色長褲,手腕上戴了一塊上海牌的手表。而劉先生一行人發現的幹屍,正好符合穿著要求。那具幹屍上所穿的是白色襯衣,是20世紀80年代最流行的服飾。
那麼,如果這具幹屍真的是彭加木的遺體,為什麼高密度的拉網式搜索,都未能將他的遺體找到呢?
專家們認為,很有可能是因為山體往上生長的緣故,或者是哈密的大風造成了屍體的移動。當年的哈密發生了幾次大風,大風將沙吹走,遺體從沙子中露出來,這存在很大的可能性。此外,沙丘的移動也有可能造成幹屍的移動,當然,這個移動的距離不會很大。
彭加木遺體被找到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在整個社會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彭加木的老家白雲區槎龍村得到消息後,村中的男女老幼議論紛紛。幫助彭加木看守彭家祖屋的彭加木幹妹妹吳杏英老人表示,希望幹哥哥的亡靈能夠早日“歸家”,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還能夠見到哥哥的遺體。
在彭加木老家,彭家的相親鄰居,都將彭加木當成了彭氏家族的驕傲。在彭家老屋附近,當地人為彭加木建造了一座銅像,至今還受到鄉鄰們的敬仰和崇拜。彭加木的遺體的消息被彭加木的兒子知道後,他不相信發現的幹屍是父親的屍首。彭加木的侄女打電話給堂哥,她表示:這些年關於屍首被發現的謠傳實在太多了,她很希望能夠找到彭加木的屍首,但是當失望的次數越來越多,以至於到最後,不再抱有任何的希望了。
劉先生等人發現的幹屍,立即被敦煌博物館保護起來。但是,彭加木生前的合作夥伴、著名科學家夏訓誠表示,這具幹屍是彭加木遺體的可能性很小。首先,幹屍發現的現場有改動的痕跡,而且所穿衣著,也不好分別出幹屍的性別。本來有關機構想要進行DNA的采樣分析,但是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加上後期保存不善,造成了DAN鑒定失敗。
最終,經過各方麵專家的研究分析,他們認為劉先生發現的幹屍並不是彭加木。雖然,彭加木先生的遺體至今沒有找到,不過,這並不能影響他在中國人心中的位置。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在羅布泊建下了一座紀念碑,並在碑上刻下了這樣一行字:“1980.6.17.彭加木同誌進行考察不幸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