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勞是全中國人民的
1957年,楊嘉墀參與籌建中國自動化學會,並且參加了國際自動化控製聯合會的成立大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是該會十八個成員國之一,楊嘉墀曾經擔任過該組織的委員會主席。同時,楊嘉墀也積極地參加國際學術活動,利用出國的時間去訪問一些別的國家科研單位,吸取別人的長處。在楊嘉墀的建議下,中國自動化學會組織了很多國內的學術交流會,為廣大青年提供了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
1958年10月,楊嘉墀參加了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為團長的“中國科學院高空大氣物理代表團”,一同去蘇聯學習空間科學技術。同年12月,楊嘉墀回到了祖國,這一次出訪,受益頗多,他根據中國國情向中國科學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該建議是關於研製探空火箭的中國空間技術。建議被采納,使得中國在60年代初期的時候就取得了傲人的成果。
1959年,楊嘉墀為了配合國防建設,他在中國科學院展開了自動化檢測的研究工作。在苛刻的工作環境下,楊嘉墀沒有妥協,他和團隊進行自動化研究和檢測,最終得到回報。楊嘉墀成功的研製出用於發動機試車的高溫壓力計、渦輪流量計、晶體加速度計和火焰溫度計等儀表。1960年,國防部門向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提出了“151任務”,要求研製出熱應力加熱加載測試係統,楊嘉墀擔任此次的總設計師。因為參加工作的還有其他部門的科技人員,所以楊嘉墀組建了一個總體室。
楊嘉墀分析,熱應力加熱加載測試係統包括三個分係統,根據實際情況,楊嘉墀提出了程控前饋加熱方案、程控液壓加載方案和以半導體晶體管模數轉換方案。在當時的中國,開展這項工作必須要克服很多關於元部件方麵的困難,係統中的部件都是和所內其他單位一起協作研製的。1963年,整個係統和試驗樣機通過了國防部的檢測,圓滿地完成了工作。
1963年,楊嘉墀擔任《自動化學報》創刊的副主編,認真執行編委會製訂的編輯方針。楊嘉墀一直擔任到1990年,在他的推動下,該報社已經出版了英文版,由Allerton出版公司在美國出版發行。之後,中國科學院提出了“返回式衛星姿態控製係統”的方案,楊嘉墀提出了一係列先進可行的設計思想。在研製期間,楊嘉墀不分晝夜的工作,在1975年,順利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飛行試驗,為中國空間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楊嘉墀晚年的時候,有人問他,為國家做出這麼多貢獻,有什麼樣的感受。而楊嘉墀隻是說了一句,他說:“不是我一個人在奮鬥,功勞是屬於中國人民的。”
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主張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太空遊子”由“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當時世界上隻有美國、蘇聯掌握衛星收回技術。楊嘉墀主持研製的衛星姿態控製係統將決定這顆衛星能否成功返回。
電視機前,上千萬的眼睛注視著衛星的運行,到第七圈時,突然出現了問題。因為當時大氣氣壓下降過快,衛星會因耗盡能源而提前返回。“新中國火箭之父”錢學森緊急召集近十名專家分析目前的現狀,楊嘉墀也在內。在研究對策時,大部分專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太空遊子”運行三天後返回是不可能的,大家主張早些收回衛星。但是楊嘉墀堅決反對,他認為,如果提早召回衛星,那麼他就會降落在河南西部,該地區人口稠密,疏導不當的話,必定會帶來嚴重損失,當時眾人才想到這個問題。同一時間,中央下達了硬指標:不管飛行幾天,衛星順利發出去,必須順利收回來,這樣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