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並在兩年之後的10月27日,完成了中國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對地導彈的發行試爆實驗和中國原子彈、導彈相結合的實踐,使我國的國防力量達到了世界尖端的位子,震驚了全世界。
1965年,錢學森又向中國國務院提出了建設我國人造衛星的建議。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又步上了一個高台階。
錢學森不光是我國航空科技、導彈火箭科技上的功臣,也是我國高端軍事科技的奠基人。1998年,錢學森就關於軍事科學做了係統的闡述,他說:“軍事學是軍事科技的基礎理論,軍事運籌學是技術理論,技術應用學是軍事係統的工程理論。”
中國人,中國心
錢學森的一生是輝煌的,作為愛國者,他花費了五年的時間衝破層層阻力回到中國;作為科學家,他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條件下,為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錢學森說過,他一生有三次最為激動的時刻,第一次是在得知美國方麵終於肯放他歸國,第二次是在得知自己將會同焦裕祿、孟泰等人,一起列入無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行列;第三次是在建國十周年的那天,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從誕生到成長的過程中,做出貢獻的科學家不計其數,然而最為光輝、功勳最為卓著、影響力最大的人物卻是錢學森。那麼,錢學森一生做出哪些貢獻呢?
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錢學森意識到中國航空力量過於薄弱,因而決定到美國學習航空科技的理論知識。在美國受到當局迫害,滯留美國的五年,他從沒有放棄爭取回到祖國的機會。他為二戰的勝利立下不朽的功勞,曾經和馮·卡門一起完成了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問題,並留下了“卡門—錢近似”公式,就連馮·卡門導師也稱這個弟子的學術知識已經勝過了自己。
在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長期間,他將自己在動力、製導、氣動力、結構、材料、計算機、質量控製和科技管理等領域掌握的豐富知識,運用到導彈、火箭、衛星的研發製造上。他還主持並成功地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他還參與了對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
錢學森被世界公認為世界航空技術的開創者、重要技術的奠基人和控製工程學的開山鼻祖,他是應用數學、應用力學等學識領域的領袖人物,他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製論、物理力學等學識上留下了創造性的貢獻。
錢學森一生留下了《工程控製論》、《論係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不朽的學術著作,這些著作先後獲得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小羅克韋爾獎章和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的稱號。
錢學森為中國導彈、航空、火箭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付出了40多年的努力,有著中國導彈之父、火箭大王、中國航空之父的榮譽稱號。在1991年10月1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一級英雄模範獎章。隨後,錢學森又擔任中國科學家協會的名譽主席。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又授予他“兩彈一星”勳章。
錢學森一生淡泊名利,有著崇高的人格品質。他在為祖國科研實驗做奮鬥的歲月裏,始終保持了一名愛國學者應有的崇高精神。錢學森曾經說過:“我是一個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我所學到的科學技術隻服務於我的祖國,我活著的目的就是要為全體中國人民服務。如果說我有所求的話,那我想要的最高獎賞,就是全國人民對我工作的滿意。”
錢學森晚年的時候仍然時刻關心著國家的安全。他是從中國貧弱的年代中走出來的,他曾經親眼見到過祖國被列強瓜分的情形,他絕不願意讓中國再出現這樣的情況,所以錢學森晚年的時候,也仍然關心著國防科技和軍隊現代化的建設。
當錢學森因病住院時,黨和國家的高級幹部到他病床前探視,錢學森緊抓著軍委領導同誌的手,要他們好好地發展中國軍事的高端科技。隨後,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文獻研究室等,11個黨和國家的高級部門,聯合起來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錢學森被評為“感動中國的100位人物”之首。這充分體現了錢老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時也是全體中國人對錢學森一生光輝成就的肯定!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華誕上的閱兵儀式震撼了世界,錢學森就在當年10月31日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98歲。人雖死,但英魂常在,錢學森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的地位永遠不會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