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周培源出生於清末書香之家,畢業於中國清華大學,留學於美國,年僅27歲便成為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他多次利用休假的機會到美國進行學術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周培源不為美國優厚的待遇條件所動,堅持保留中國國籍,並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落葉歸根
1902年,周培源出生於晚清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周文伯是晚清的秀才,母親馮瑛的家族也是當地有名的書香世家。周文伯育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是周家四個孩子中的老二。受父母的影響,周培源自小熱愛學習,聰明伶俐。
1919年,周培源進入北京清華大學學習。在校期間,周培源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研究,他發表了數學論文《三等分角法二則》,這篇論文得到了當時清華大學數學係教授鄭之蕃的好評和讚許。1924年,周培源從清華畢業,因為學習成績出眾,周培源被北京大學派往美國留學,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係學習,兩年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次年進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研究生。他的老師是美國教授德曼和E。T。貝爾。就是在這個時候,周培源開始接觸並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周培源對物理研究越來越癡迷,1928年,他在瑞士從事量子力學的研究,回國後被聘為中國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1932年,周培源同妻子王蒂澄結婚。
抗戰爆發的前夕,周培源利用休假的時間再一次趕赴美國,在美國普林斯頓從事物理理論的研究,並參加了愛因斯坦領導的相對論討論班。當時的歐洲已經是戰火密布,世界大戰隨時可能爆發。美國為了研製武器,正在大肆拉攏科研人員。因此,周培源夫婦剛一進入美國境內,美國移民局就給他全家頒發了永久居留權,希望他能夠為美國科研行業服務。不過周培源拒絕了美國的好意。1937年,休假期滿的周培源回到中國,正趕上日本侵略軍發動的盧溝橋事變。這場侵略中國的戰爭拉開了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序幕。
當時,中國軍隊對日本的挑釁一再避讓,一直處在挨打的狀態,所以不到一個月,平津就淪陷了。周培源受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囑托,將學校南遷到內地。隨著國民黨軍的節節敗退,周培源決定要靠科學研究,挽救民族危亡。
拋棄榮華富貴
1943年,周培源再一次利用休假期間赴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從事研究湍急流理論,隨後參與美國國防委員會,該會是關於戰時科研與魚雷高空投入水中的戰事科學研究。
二戰結束後,美國當局成立海軍軍工試驗站,從事魚雷投水研究組的成員被美國海軍拉攏,美軍提出優厚的待遇條件,前提是要求外籍科研人員必須加入美國國籍,周培源也在拉攏行列。但周培源明確提出三個要求:第一,堅決不會加入美國國籍,不作美國國民;第二,在試驗站,他隻做臨時性的職務,絕不長久停留;第三,次年他將離開美國,然後代表中國學術團參加歐洲國際學術會議,美方不能刁難。美國認真考慮後,答應了周培源的三個條件。
周培源在試驗站工作了一年後,於1946年7月,前往歐洲參加牛頓誕生300周年的紀念會和國際科學聯合理事會,以及參加在法國召開的第六屆國際應用力學大會。這一行,周培源被選舉為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理事。三個月後,周培源回到美國。次年二月,他偕妻子和三個女兒回到了還在內戰的中國。
當時,周培源在美國海軍試驗站的年薪高達六千美元,相當於當時國民政府的兩萬四千多塊大洋。他在清華大學的年薪隻有300美元,兩者相比較,差距了幾十倍。而且美國各方麵發達,國家環境好,學術氛圍也是一流,這些對周培源的理論物理學研究更有利處。但這些都沒能改變周培源教授回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