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不懈的努力,錢塘江大橋終於開始動工,在茅以升的督造下,一座連接浙贛鐵路和滬杭鐵路的大橋赫然雄起。從此,茅以升的名氣傳遍大江南北,他讓中國人看到了大橋就想起了他,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橋一起留在了國人的心中。
建橋難
雖然茅以升設計好了方案,但是真正實施起來還是有相當大的困難。比如第一個迎麵而來的問題就是打樁。打樁是為了讓大橋可以穩固,而錢塘江的水勢極為險惡,那麼想要建造出穩固的大橋,就必須采用獨特的手法去打樁。
茅以升的方案是,橋樁子穿越錢塘江的41米泥沙處,一共設立9個橋墩,一共打入1440個木樁,木樁都必須立在石層之上。但是錢塘江年代久遠,在厚硬的泥沙下打樁樁子會被折斷,麵對這樣的困境,茅以升采用了巧妙的方法,這個方法叫做“射水法”。這個方法源於澆花茶壺對茅以升的啟發。一天,茅以升看見鄰居大媽提著鐵壺在澆花,水衝土時,土地上頓時被水衝出一個坑。他將這種方法融入建橋的理論中,他想,打樁也可以借水力衝出一個洞啊!於是,原本隻能一晝夜打一個樁子,現在提高到每晝夜30根樁子,大大加快了錢塘江大橋的建設。
建橋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錢塘江水流湍急,工程很難繼續下去。茅以升排除萬難,他運用“沉箱法”解決了這個難題。他教工人們把鋼筋混凝土做成箱子的形狀,箱子有一麵不封口,他讓工人們把箱子口朝下,一個個的沉入江底,之後利用高壓氣擠走箱子內的水,箱子的容積大,工人們就能在箱子內挖沙,讓沉入的箱子和木樁連為一體,在沉箱上建造橋墩。
第三個困難是架設鋼橋。錢塘江的江麵廣袤無垠,每一個橋墩之間都有一段路程,茅以升想到利用自然的力量,他想到了“浮運法”。潮漲時用船將鋼梁運至兩墩之間,潮落時鋼梁便落在兩墩之上,省工省時,建橋進度大大加快。
錢塘江大橋建成後,不僅使浙贛和滬杭兩地交通變得便利,更促進了兩地經濟的發展。並且,這座大橋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它的紀念碑上記錄了這座大橋的悲壯曆史:“時值抗日戰爭爆發,在敵機轟炸下晝夜趕工,鐵路公路相繼通車。支援淞滬抗戰、搶運撤退物資車輛無數,候渡百姓安全過江,數十萬計。當施工後期,知戰局不利,因在最難修複之橋墩上預留空孔,連同五孔鋼梁埋放炸藥,直至杭州不守,敵騎將臨,始斷然引爆,時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當時先生留下‘不複原橋不丈夫’之誓言,自攜圖紙資料,輾轉後方。”茅以升為了阻止敵人,親手炸毀了自己建造的大橋,他的大無畏精神豈是平常人可以比擬的?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茅以升再次主持修複了大橋。
茅以升一生學橋、造橋、寫橋,他發表文章200餘篇,對熱衷建築的人才提供了很多的幫助。茅以升不僅在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者的鬥爭中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一頁,也在使得中國經濟迅速複蘇發展的我國的交通事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勞,他的地位在中國人民的心中不可動搖。如今,錢塘江大橋處,茅以升的銅像屹立在旁,他如同一個護橋人,守著他畢生的心血。遊人每每看到茅以升的銅像,內心都油然而出一股澎湃之情,那是屬於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