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切林是蘇聯早期著名的外交家,曾擔任蘇維埃政府第二任外交部長,為新生政權爭取國際承認、提高國際地位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十月革命前,契切林長期在歐洲各國從事革命活動,因此他被許多國家反動政府驅逐出境。他先後輾轉於普魯士、德國、瑞士、法國和比利時,最後以比利時記者的身份來到倫敦。在倫敦,契切林積極從事國際和平活動,在無產階級中發表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爭取民主和平的講話。英國政府十分恐懼和不滿,1917年8月,英國政府逮捕了契切林,將他囚禁在布賴頓監獄。
不久,偉大的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了。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工農政府堅決要求英國立即釋放契切林。但英國勞合·喬治政府卻不予理睬,繼續扣押契切林和他的同事們。蘇維埃政府決定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1917年11月28日,外交人民委員部通過滯留在彼得格勒的英國前駐沙俄大使喬治·比尤肯寧向英國遞交照會。照會指出,蘇維埃俄國在無辜的契切林和其他俄國革命者被繼續監禁在英國監獄的情況下,絕不允許從事反革命宣傳的不列顛臣民不受製裁地離開俄國。
英國政府仍然非法拘留契切林。12月3日比尤肯寧又被告知,在契切林獲釋之前,包括大使本人在內的一切不列顛臣民不得離開俄國。同時,蘇俄政府警告英國,如拒不釋放契切林,蘇維埃政府就要被迫扣留拘捕若幹名從事反革命活動的不列顛臣民。
由於蘇維埃政府的強硬立場和斷然措施,英國勞合·喬治政府不得不在12月10日召開專門的俄國局勢會議,討論了關於釋放契切林和另一名革命者彼得羅夫的問題。未能出席會議的英國外交大臣巴爾福向內閣遞交了一份備忘錄:“……我本人認為,內閣應改變不久前通過的決定,將兩名受到扣留的俄國公民(契切林和彼得羅夫)遣送回俄國。看來俄國統治者們十分關心他們的命運。”英國政府終於屈服了。很快,契切林等得到自由,回到了故鄉蘇俄的土地。
扣留人質,是國與國外交活動中一個常用的手法。當對方首先采用這一不光彩手段時,自己就應該針鋒相對,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迫使對方屈服,從而達到解救自己人員的目的。
羅斯福與丘吉爾建立友誼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是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出任美國海軍部助理部長。
1937年秋季,歐洲形勢急劇惡化,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在他的綏靖政策陷於破產後,於9月3日被迫邀請強烈反對慕尼黑協定的丘吉爾人閣。10月1日,羅斯福即致函祝賀丘吉爾重任海軍大臣(丘吉爾曾在1911年到1915年期間擔任此職)。為了與這位前程遠大、聲名顯赫的英國國務家建立密切關係,羅斯福在信中寫道:“因為你和我在上次世界大戰中擔任類似的職位,所以我要你知道,你重返海軍部,我是多麼愉快……我希望你和首相了解,如果你們有什麼事情告訴我,我隨時歡迎你們直接聯係。你可以經常把封好的信,通過你們的外交郵袋或我的外交郵袋寄給我。”丘吉爾接到信後,十分激動,立即回信表示感謝,並根據羅斯福來信中所談到的情誼,署名“海軍人員”,從此開始了他們的長期通訊。丘吉爾出任英國首相後,信上的署名便改為“前海軍人員”。丘吉爾曾說:“在我們兩人的通信中,整個大戰期間我幾乎毫無例外地一直使用我喜愛的這個稱號。”據丘吉爾統計:“我總大約有800份。”他們之間的通信,一直持續到1945年春天羅斯福逝世為止。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同羅斯福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會晤,一同相處的時間合計多達120天。兩國政府首腦如此密切的接觸,這在現代國際關係史上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