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才出於勤奮(1 / 1)

愛迪生、莫伯桑、高士其,他們是被稱為天才的大人物,人們無不稱其偉大成果與傑出的貢獻。

在讚歎之餘,人們會深思這些佼佼者到底是不是天生的奇才,他們又何以成功,是否有成功的秘訣?

有人請教大發明家愛迪生成功的秘訣,愛迪生說:“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一分天才。”

這句名言是愛迪生幾十年的實踐結晶,名人們也都如此。

愛迪生,老師以其資質愚鈍令其退學,但他刻苦鑽研,終於成了大發明家。他持續工作三十四小時甚至三十六小時,僅研究燈絲耐熱性就試驗了一千六百多種材料。

莫泊桑寫作十年,稿紙就有一人多高,終於寫出了震驚了文壇的《羊脂球》。

我國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四肢癱瘓仍數十年如一日,常從黃昏構思到深夜,又從深夜構思到黎明終於成功。

上述三個偉人,他們所走的道路是共同的——刻苦勤奮。

從他們的實踐來看,天才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獲得的,都靠一個“勤”字獲得才能,成為能工巧匠。這裏的“能”與“巧”是天才的組合體。

再者說,能與不能,拙與巧之間是辯證關係,既有對立的一麵又有統一的一麵,隻要人們創造了適當的條件,二者之間可以轉化,這轉化的關鍵就是一個“勤”字,可見,“勤”是才能的基礎,是獲得天才的必由之路。

“勤”是一麵鏡子,高懸在成功的險峰口,它既可照出有誌之士奮發圖強鍥而不舍的雄姿又可照出懦夫懶漢的醉生夢死裹足不前的醜態。

凡是在學業上事業上獲得成功者,必做到“勤”,反之,就會變為愚鈍事業無成。

這種情況也不乏其例。

方仲永,從小聰穎過人,揮筆詩成,可謂是先天的奇才。

可是後來他的父親整天帶著他“環拜於邑人”,不再學習,結果才智泯滅,淪為俗人庸才。

這從反麵證明:天才出於勤奮。

天才出於勤奮,是千百年來人們實踐的結晶,“書山有路勤為徑”,這句名言膾炙人口,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這一點,也是偉人與凡人的分水嶺。

偉人能做到,凡人做不到,即韓愈所言“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

勤奮來自於巨大的動力,像愛迪生、莫泊桑、高士其這樣的偉人,他們之所以勤奮,這是因為他們立誌並熱愛自己的事業,他們能正確地對待人生,有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抱負。

勤奮也需要勇氣,即要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難的精神。

麵對著浩瀚的知識海洋,是勇於破浪前進還是躊躇不前?

人們應該遵循馬克思的教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葉劍英說的“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更激勵人們刻苦學習。

勤奮也要有毅力,如果沒有毅力,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分鍾熱血,兩分鍾凝結,那麼必將一事無成。

要是一時努力,一時勤奮,一時刻苦,這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要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幾十年如一日,就不是人人能做到的。

所以,必須有毅力。

勤奮還需要正確的態度,良好的學風,還要踏踏實實,謙虛謹慎,不恥下問,虛心求教,隻有如此,才能成為天才。

(寫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