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中方士會見楊妃幽靈這一段描寫,是沒有什麼曆史事實為依據的,它的傳說除《長恨傳》外也不見於其他方麵的記載。陳寅恪先生認為這“一段故事之作者即是白、陳諸人”(見《元白詩箋證稿》中的“長恨歌”章)。趙翼則以為是“時俗訛傳,本非實事”、“香山竟為詩以實之”(《甌北詩話》卷四)。細讀陳鴻的《長恨傳》,我認為這確是當時的一個民間傳說,趙翼的話是正確的。
《長恨傳》在描寫方士會見楊妃幽靈以後,這樣敘述:
使者(指方士)還奏太上皇,皇心震悼,日日不豫。其年夏四月,南宮晏駕。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樂天自校書郎尉於??。鴻與琅琊王質夫家於是邑,暇日相攜遊仙遊寺話及此事,相與感歎。……樂天因為《長恨歌》。……《歌》既成,使鴻存焉。世所不聞者,予非開元遺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今但傳《長恨歌》雲爾。
明刻本《文苑英華》卷七九四《長恨傳》後附載該文別本一篇,雲出《麗情集》(北宋張君房撰)及《京本大曲》,文字稍有異同,值得注意,雲: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居易尉於??。予與琅琊王質夫家仙遊穀,因暇日攜手入山。質夫於道中語及於是。……世所隱者,鴻非史官,不知。所知者有《玄宗內傳》今在。予所據,王質夫說之爾。
根據上麵的兩段引文,可知《長恨歌》與《傳》中所寫的長恨之事,是王質夫講出來的。我認為王質夫所講的令人“相與感歎”的事,即是明皇令方士訪求楊妃幽靈一節,而不是其他。理由是:(1)《長恨傳》中在描寫方士會見楊妃幽靈回複明皇的情事後,接著就寫三人同遊,“話及此事”,二者緊相連接,那麼所謂“此事”,當指方士探楊一節。(2)《長恨歌》與《傳》中方士探楊故事前麵的一些情節,為馬嵬之變、蜀地聞鈴、深宮憶念諸事,這些事情如上所述為當時許多人士所熟悉,不是新鮮事情,無須特別聲明是王質夫說的。
唐明皇的一些故事,為當時民間所津津樂道,成為廣泛流播的傳說。以明皇入月宮聞仙樂回來製作《霓裳羽衣曲》一事而論,《異人錄》、《逸史》、《明皇雜錄》、《幽怪錄》等書即載有種種不同的傳說。《碧雞漫誌》對此有詳盡的敘述,並有按語說:“唐人喜言開元、天寶事而荒誕相陵奪如此。”據史傳,唐明皇是非常相信神仙和道士的方術的。他尊老子為玄元皇帝,親注《老子》一書,頒行天下。招致方術之士張果、葉法善、羅公遠等,倍加禮遇。事跡具見新、舊《唐書?玄宗紀》和《方伎傳》。這樣看來,民間產生他令方士訪求楊妃幽靈的傳說,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王質夫、陳鴻寓居的??,就在楊妃死地馬嵬坡附近,在那個地方流傳關於明皇楊妃的傳說,更非出自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