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詩歌流傳極為廣泛。據元稹《白氏長慶集序》說,當時禁省、道觀、佛寺、郵候的牆壁上都抄寫白氏詩作,知識缺少的婦女、仆隸也會吟唱其詩。全國各地都有人抄寫白氏詩在市上出售或者用以支付茶酒費。白居易從長安貶官江州(今江西九江),數千裏旅途中也目擊自己詩作風行於社會各階層。(見《與元九書》)他的詩還傳播到域外鄰國。白居易最風行的詩歌是哪一類作品呢?他的古體詩大抵隻有《長恨歌》、《琵琶行》兩篇風行,其他則否。據元稹介紹,白氏的《秦中吟》、《賀雨》等諷喻詩,“時人罕能知者”。他最流行的是那些篇幅短小的律詩,上述各處牆壁上書寫的、社會下層人物吟唱的大抵是這類詩。元稹說白氏的短篇律詩“長於情”,白居易的大量短篇律詩,表現日常生活中各種悲歡離合之情,最容易引起社會各階層人們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從藝術上看,白居易這類詩描寫婉轉,文辭流美明白,聲調鏗鏘悅耳,富於感染力與觀賞性,因而贏得了最廣大的讀者群。我們今天讀唐詩,印象最深刻、經常吟誦、背誦的篇章、摘句,大多數也是那些短篇近體詩。白居易還寫了不少二十句以上的長律,這類詩大抵辭藻富美,對偶精細,又多用典,顯示出雕琢之風,不像短律淺顯明白。這類詩可以顯示文人的才學,為當時不少年輕的士人所喜愛和仿效,流傳亦廣,但不及短律普及於社會下層。
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湧現一批傑出作家,詩文創作很繁榮。其中白居易、元稹的律詩,傳播最為廣泛,當時稱為“元和詩”或“元和體”。在晚唐五代,白居易、元稹的詩歌不但傳播極廣,而且獲得崇高的評價。修撰於五代後晉的《舊唐書》,其編者崇尚駢體詩文的語言音節之美,在元稹、白居易傳後縱論曆代文學,認為詩歌的昌盛期,前有漢末建安時代、南齊永明時代,各以曹植、劉楨與沈約、謝?為代表作家;唐詩昌盛期則在元和時代,以元稹、白居易為盟主。後麵讚語更雲:“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其所謂“文章”,包括各種散文,而實以詩歌為主,詩歌中又以律詩為主。《舊唐書》編者對元白作品的評價,高出唐代包括李白、杜甫在內的其他作家。到北宋前期古文家歐陽修、宋祁修撰《新唐書》,對白居易的評價就明顯降低了。該書《白居易傳》有曰:“最工詩。初頗以規諷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數千篇。”在肯定其諷喻詩後,對其取得世俗愛好、數量眾多的雜律詩則有微辭。這裏說明宋代古文家對元白的元和新體律詩是不滿的。北宋以後,白居易詩歌傳播之廣,評價之高,就較李白、杜甫遜色了。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