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李白《蜀道難》的藝術魅力(1 / 1)

李白《蜀道難》竭力描繪了蜀道的艱難可怖,表現了對朋友的擔心,其內容是相當可悲可怖的,但我們讀完以後,不但不感到害怕,情緒低沉下去,反而為詩的誇張的描寫所激動,豐富的想象所迷惑,精神奮發。這是什麼緣故呢?我想,這應該從被描寫的客觀對象和詩人主觀世界兩個方麵來說明。從描寫對象說,蜀道雖然艱難萬狀,使人害怕,但它又具有雄壯、偉大、有力等特點,它在詩人的彩筆下,跟美麗的神話傳說結合起來,更形成一種誘惑人的魅力。從詩人主觀世界說,我們知道李白的胸襟開闊,氣概豪邁,誌向宏偉,性格堅強傲岸。他這種思想性格的特色在詩歌中除掉直接的表白外,還常常借助於對外界雄偉的不平凡的事物來寄托和表現。他歌詠高山大川,不是純客觀地複製自然麵貌,而是深深打上了自己思想性格的烙印。《蜀道難》的誇張的、具有強烈抒情氣味的描寫,不正是詩人特有的思想性格的一種特殊的反映方式嗎?主客觀兩方麵的結合,使《蜀道難》這首詩盡管表麵籠罩著一種悲愁氣氛,然而具有一股浪漫主義的激情,使讀者的精神狀態為之鼓舞奮發,向往雄偉有力的事物和有意義的生活。李白的《橫江詞》六首,誇張地表現了長江風浪的險惡和旅人不能擺渡的悲哀,但藝術效果卻跟《蜀道難》相像,可供我們比較研究。

這首詩在體裁上是屬於七言歌行。七言歌行在五七言詩中是一種形式最自由的詩體,它以七言為主,可以兼用長短不齊的語句,長的可以是九言或九言以上,短的三言、四言、五言等均可,不像五古、律詩、絕句那樣少變化。這首詩的前麵兩部分用長句,語言非常奔放暢達;後一部分寫劍閣和蜀地環境險惡,又使用不少四言句,顯得簡勁有力;長句短句的變換,使詩的語言自由活潑,句式豐富多彩。李白最善於寫七言歌行,在這種詩體裏,詩人充分繼承並發展了楚辭、古樂府的特長,發揮了無比豐富的想象,運用了異常奔放的語言,表現了他的豪邁的胸襟和氣概,熱愛自由、堅強不屈的性格。這一特點,從前人已經看出來了。如唐殷?說:“其為文章,率皆縱逸,至如《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指屈原)以還,鮮有此體調也。”(《河嶽英靈集》)明王世貞說:“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藝苑卮言》卷四)明胡震亨說:“太白《蜀道難》、《遠別離》、《天姥吟》、《堯祠歌》等,無首無尾,變幻錯綜,窈冥昏默。”(《詩藪》內編卷三)殷?、胡震亨都提到《蜀道難》,可見這首詩又是李白七言歌行中的代表作品。

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