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法、美、蘇的政策與行為:對理論分析的史實檢驗(3 / 3)

羅斯福不情願與英、法結盟來製衡納粹德國的擴張威脅,除了因為受到國內孤立主義力量的製約之外,還因為與英、法經濟上的矛盾而不把它們視作可靠的盟友。羅斯福雖然憂慮歐洲局勢的惡化,希望改善與英、法的政治關係,但是由於與英國在貿易、戰爭債務和貨幣彙率等問題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鬥爭,美英合作缺乏經濟基礎。美國務院官員在1938年之前“對英國非常警惕並懷疑它們作為盟友的可能性”。羅斯福甚至認為張伯倫是希望“與柏林做交易來獲取金融和商業”好處的倫敦自私利益集團的代理人。他告訴法國大使說,張伯倫這個“倫敦人”準備拋棄法國而與獨裁者進行“商業交易”。更有論者指出,中立法是“美英矛盾在歐洲的反映,也是美國對英法的懲罰與報複”。

5.4.3 蘇聯

在國際形勢激烈震蕩、戰爭陰雲籠罩歐洲的30年代,蘇聯領導集團對形勢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強調“我們不能知道帝國主義者究竟會在哪天進攻蘇聯,打斷我國的建設。他們隨時都可以利用我國技術上、經濟上的弱點來進攻我們,這一點卻是不容質疑的”。在戰爭的威脅下,蘇聯主張用集體安全的力量來製衡德國的擴張行為。1934年至1935年,蘇聯在不能實現集體防禦的情況下,力爭與法國締結雙邊互助條約。1935年蘇聯分別與法國和捷克簽訂互助條約。但是,法國外長賴伐爾說,法蘇條約的真正目的是防止德國同蘇聯接近,因而是一張不值得重視的廢紙。1936年希特勒占領萊茵河地區時法國的怠惰反應,向蘇聯明確地傳達了缺乏製衡德國意願的信號。當然,蘇聯也不希望單獨卷入對德戰爭,蘇捷互助條約的附帶條件規定隻有在法國對被侵略國提供援助的時候,雙方的援助義務才生效。另外,由於波蘭和羅馬尼亞拒絕允許蘇聯軍隊過境,蘇聯實際上也沒有製定軍事卷入的計劃。

蘇聯本來就認為英、法缺乏製衡德國的決心,1938年德國吞並奧地利以及召開慕尼黑會議之後,英、法的綏靖信號進一步加劇了蘇聯對西方國家的不信任。蘇聯懷有戰爭迫近的危機感和孤立感,為了爭取戰備時間,蘇聯逐步改變爭取與英、法結盟來製衡德國的外交戰略。1939年3月,斯大林在聯共(布)18次代表大會上提出把“保持謹慎態度,不讓那些慣於從中漁利的戰爭挑撥者把蘇聯卷入衝突中去”作為對外政策的出發點,並與德國談判以“謀求自保”。1939年8月23日,蘇德達成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在東歐獲得了戰略緩衝區並暫時避免了首先與德國交戰的風險。

蘇聯對外製衡承諾雖然有限,但其重整軍備從蘇聯還比較脆弱的財富來說算得上動員了可觀的經濟社會資源。1933年至1938年,蘇聯的軍費開支名列大國第二,與德國不相上下。在此期間,蘇聯的軍費增長高達370%。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以及斯大林肅反後個人權力的極大膨脹,是蘇聯大規模擴展軍備受到較少製約的重要原因;而蘇聯與西方國家之間經濟聯係的低水平以及西方對蘇聯政治製度的猜忌,又使蘇聯很難與西方結成可靠的堅固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