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智慧叫糊塗46(1 / 1)

第六章 心態——淡泊名利,寵辱不驚 接受現實,隨遇而安

孔子曾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也就是說,君子對於天下的萬事萬物,並沒有規定怎麼樣處理好,也沒有規定怎麼樣處理不好,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隻要合理恰當,就可以了。因此,對於身邊的事物如何看待,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孔子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下麵一則小故事傳遞給我們的就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接受現實,隨遇而安。

蘇軾的友人王定國有一名歌女,名喚柔奴,眉目娟麗,善解人意。其家世代居住京師,後王定國遷官嶺南,柔奴隨之,多年後,複隨王定國還京。蘇軾前往拜訪王定國時見到柔奴,眼前的柔奴笑靨燦然,讓他眼前一亮。便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不料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之,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的後半闋是:“萬裏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蘇軾看來,偏遠荒涼的嶺南本不是一個好地方,但嬌弱似水的柔奴卻像生活在故鄉京城一樣處之安然,並且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年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輕,笑容裏還仿佛帶著嶺南梅花的馨香。那柔奴便是因為深諳了“隨遇而安”的內涵與要義,因而能做到“此心安處是故鄉”,並使自己:“萬裏歸來更年少”。

生活中,凡事不可認死理,大事聰明,小事糊塗,難以下結論、難以辨是非的東西,采取一種不置可否的態度,既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品德。否則,聰明過度,妄下結論,往往會使自己處於尷尬的境地,甚至引火燒身。

為人處世,要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進不越規矩,退不喪失誌向;令人驚歎而不驚奇,讓人尊敬而不畏懼,羨慕而不嫉妒,進退自如。

對於該得到的東西,要理直氣壯,努力爭取,決不客氣。優柔寡斷,是無能、懦弱的表現,必須克服。同樣,要有寬容之心、大度之情,要能容得下別人,理解和體諒別人的難處,力爭使每個人都滿意。

豁達知足,方能常樂

如果今天早上你起床時身體健康,沒有疾病,那麼你比其他人更幸運,他們甚至看不到下午的太陽了;如果你從未嚐過戰爭的危險、牢獄的孤獨、酷刑的折磨和饑餓的滋味,那麼你的處境比其他人更好;如果你的冰箱裏有食物,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及有床可睡,那麼你比其他人更富有;如果你在銀行裏有存款,錢包裏有錢,那麼你屬於幸運的人;如果你父母雙全,沒有離異,那麼你的確是那種很幸福的人;如果你收到了親友的來信,那麼你將得到一個祝福,因為有人想到了你。

所以,去工作而不要以掙錢為目的;去愛而應忘記所有別人對你的不是;去跳舞而不要管是否有他人關注;去唱歌不要想著是否有人在聽;去生活就像這世界是天堂一樣。

生活就是這樣,如果你能以一種豁達知足、樂觀向上的心態去構築每一天,你的日子就會變得燦爛而光明。反之,如果你一味沉於憂傷、自怨自艾,你的眼裏就看不見燦爛和光明,長此下去,你不僅會喪失對美好生活的信念,以及為信念而努力拚搏的勇氣,而且還可能永遠體會不到那些構成我們生命之鏈的最近、最真的細碎快樂。

生活中人們常常為目標的遙遠而感到痛苦和沮喪,似乎自己這一輩子都接近不了目標,事實上,任何理想的實現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同樣,你的任何付出也都不會沒有收獲。隻要你不失望,不半途而廢,樂觀麵對生活,就一定有成功的那一天。隻是在堅持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用輕鬆而不是壓抑的心情,去接近我們的目標。

有一位法國作家,他是靠著為報社寫稿維持生活的。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每周必須完成兩萬字,達到了這一目標,就去附近的餐館飽餐一頓作為獎賞;超過了這一目標,還可以安排自己去海濱度周末。所以,在海濱的沙灘上,人們常常可以見到他自得其樂的身影。

在追求人生目標、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我們有時也會被途中的細枝末節和一些毫無意義的瑣事分散精力,擾亂視線,以致中途停頓下來,或是走上岔路。但若放棄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標,這才是最可怕的。我們應該懷著知足、樂觀的心情,在成功的路上一步步向前邁進,這樣我們不僅會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且在奮鬥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會感到是一種付出,反而像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享受。

要擁有樂觀的心態,首先目光就要盯在積極的那一方麵。以不同的心態去看待身邊的事物,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