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敢於在最妙的時刻拍板(1)(1 / 3)

成敗在不善決斷

——韓信當斷不斷痛失天下

決斷力是領導和統馭的基礎,是領導者不可或缺的能力。領導工作的最高職責就在於為保證組織或係統的生存和發展而作出正確的決斷,尤其是戰略性的決斷。其決斷的正確與否,從根本上關係著個人或組織的存亡和發展。

韓信平定齊國後,被漢王劉邦封為齊王。幕僚蒯通通曉天下勢,深知此時為韓信成就霸業的最佳時機,便力勸韓信自立為王,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他麵謁韓信道:“當初發難,群雄四起,人才雲集,主要是為了滅秦。秦滅之後,楚漢相爭,民不聊生。項羽起兵彭城,轉戰南北。直逼滎陽,威震天下,今久困廣武,連年難以進展。漢王率軍數十萬,據有鞏洛,憑借山河之利,一日數戰,卻無寸之功,反連遭失敗。臣觀天下勢。非有賢者,不能息爭。今楚、漢兩王的性命就掌握在將軍手中,助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如能聽臣計,不如兩不相助,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靜待時機。像將軍之大才,據有強齊,並吞燕趙,擁甲兵數十萬,得時西進,為民請命,天下何人不服,何國不從?將來宰割天下,分封諸侯,諸侯皆感恩畏威,爭相朝齊,霸主之業豈不是有了嗎?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願將軍深思熟慮,勿失良機!”

韓信聽後,良久才道:“漢王待我甚厚,怎能見利忘恩呢?”蒯通見韓信被忠、恩所絆,繼續說道:“越大夫文仲,自從歸漢後,漢王授我將軍印,令我統兵數萬,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古人雲:‘乘人之車載人之患,衣人之衣懷人之憂,食人之食死人之事。’現漢王又封我為齊王,我若負德,必至不詳。且我擒魏豹、平趙、定燕、滅齊,戰功頗多,漢王又怎能負我!”遂下決心謝絕了蒯通之言。

蒯通靜候數日,卻杳無音信,就又找到韓信,勸說道:“當機立斷是聰明人,遇事遲疑不決定壞事。對於雞毛蒜皮的小事,精打細算,就會遺忘了天下大事;如果一個人的智慧足以預知事情的變化,卻因為決心不夠,一直末付諸行動,此為百姓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小若蜂蟲之致蟄:良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盂賁(戰國大力士之名)之狐疑,不如庸夫之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聾之啞語也。此言貴能行之。失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願將軍速做決斷。”此時,韓信已下定決心,不背漢王,當即答道:“先生勿要再言。我功勞甚多,又以忠信待漢王,漢王必不負我!”蒯通聽後,知再說也無益,轉身退出。

可惜,事與願違,天不遂人願,在劉邦取得政權建立西漢後,韓信備受猜疑,最後被呂後借故殺害。臨刑前,韓信仰天長歎:“我不聽蒯通之言,反為女子所詐,這豈非天命!”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韓信不善決斷,最終身首異處,為後世英雄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就個人才智而言,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皆遠在韓信之下,若韓信稱王,三足鼎立,最後鹿死淮手尚未可知。可見,事之成敗皆在於決斷。正確的決斷能使社會各類資源諸如人力、物力、財力、技術、信息等要素達到最佳的組合,從而產生絕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錯誤的決斷則不僅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還可能會導致滅頂之災。在風起雲湧的經濟大潮中,許多的企業的興衰與成敗,例如鄭州的亞細亞集團、深圳的巨人集團等大型企業的湮沒,就是決斷的失誤所造成的。因此,作為一名領導者,必須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來對待決斷這一事關全局的因素。

魄力能讓人成氣候

——諸葛亮巧設空城計

戰爭是個“不速之客”。“不速”,就在於它來勢突然,變化紛紜,複雜難斷。因此作為領導者在危機關頭既要保持沉著、冷靜的頭腦,更要有堅決、果斷的魄力。

不少領導,不是看不清時局的發展態勢,也不是不了解問題的症結所在,更不是不知道該如何作出決斷,而僅僅是由於領導者個人心性脆弱,不敢決斷,或者錯過了勝利的大好時機,從而導致了失敗。但是,要成大業,領導者就必須具有雷厲風行的魄力,如疾風,如閃電,迅速、徹底和堅決,惟有如此,才能在角逐中勝出。

諸葛亮誤用馬謖而失去街亭之後,緊急分兵各處,布署撤退。《三國演義》是如下描述的。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搬運糧草。突然十餘次飛馬報道,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隻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隻剩下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到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衝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第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