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不同的事——有不同的說法(1)(1 / 3)

有許多事情,特別是一些人為的事情,在正常情況下可以很輕鬆的應對。但有些特殊的事情,是我們始不料及的,其結果往往是因人而異,對不同的事采用不同的說法去麵對它,相信結果也各有不同。

求人辦事,投石問路說話辦事難免要求人,可被求者有時不一定都是自己最可靠和常接近的人,因礙於某種原因不能直接出口表露心跡,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投石問路,俗話說扔塊石頭試水深。

比如,西安事變前夕,張學良和楊虎誠頻繁晤麵都有心對蔣發難。可對於這樣一個關係到身家性命和國家前途的大事,在對方未亮明態度之前,誰也不敢輕易開口。眼看時間越來越近,雙方都是欲說還休。

楊虎誠手下有個共產黨員叫王炳南,張學良也認識。在又一次的晤麵中,楊虎誠便以他投石問路,說道:“王炳南是個激進分子,他主張扣留蔣介石?”張學良及時接口道:“我看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於是兩個聰明的將軍開始商談行動計劃。

當時,張學良的實力比楊虎誠大得多,且又是蔣的拜把子兄弟。楊虎誠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觀點擺在張的麵前,若張一但不讚同,後果實在堪憂。於是便借了並不在場的第三者之口傳出心聲,這樣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謀他策。

這件事例告訴我們,當自己拿不準對方態度的時候,最好不要直言相求或者否定對方,最好使用投石問路法,先摸情況,然後再決定下一步行動。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不直接詢問對方對某一具體做法的態度,而是先引用俗語或故事,試探其對某一類行為的總的看法,從中得悉對方對某一具體問題可能采取的態度和行動。

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劉黃剛剛死去丈夫,情緒低落,十分憂傷。劉秀擔心姐姐憂壞了身體,有意在大臣中選一位如意郎君,為姐姐牽線搭橋。

劉秀的姐姐看中了一名叫宋弘的大臣。一天,劉秀召見宋弘。他彎著腰對宋弘說:“俗話說:‘富易交,貴易妻。’人富了要換一批新朋友;地位顯赫了就另娶門第高貴或年輕美麗的妻子,這是人之常情嘛!”

宋弘正色說道:“我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就是說貧賤時的朋友永遠不能忘記,貧賤中共患難的妻子永遠不能分離。”

劉秀聽後,稱讚了宋弘一番,十分後悔,再也不想在他身上打主意了。

皇帝的姐姐相中了有家室的大臣,這自然令皇帝頗感為難。如果直接詢問,倘若對方予以拒絕,自己的麵子也過不去。於是,劉秀采用了先引俗語試探,得悉了宋弘在婚姻問題上的看法,從中推知他肯定不會同意姐姐的要求,於是也就不再追問了。

這種技巧使用得最高明的還有毛澤東。

1959年8月,毛澤東在武昌東湖會見美國杜波依斯夫婦。毛澤東說:“我也覺得上年歲了,但我還有精力,我每年還能暢遊長江,也在中國其他河流暢遊過。如果你們不反對的話,我想在密西西比河裏遊泳,但我估計杜勒斯、尼克森、艾森豪威爾諸先生可能要反對。”

杜波依斯回答說:“正相反,這三位很可能想見到你在密西西比河裏遊泳,尤其在河口附近遊。”

毛澤東輕鬆地說:“真的嗎?如果這樣的話,我便近日內動身出發。就算是位旅遊者好了,不談任何政治問題,隻在密西西比河裏遊泳。如果艾森豪威爾允許的話,我倒想看看他打高爾夫球呢,或許我再去探望一下在醫院裏的杜勒斯先生。”

毛澤東這段話成為1927年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最早征兆。

20世紀50年代,正是中美關係敵對時期,沒疑問,恢複兩國正常關係的打算是非常敏感的話題,這涉及中美雙方的態度,毛澤東以遊泳作借口委婉地向美方放出了試探氣球,而杜波斯已心領神會地把對方的態度也以同樣的方法表達出來,從而為雙方以後的關係正常化奠定了基礎。

但是,在有些時候,這需要雙方都具有一定的說話技巧,才能更完美、更藝術地把各自的意思表達出來。如1949年的北平談判,因為當時正處在全國解放前期,國民黨方麵談判代表在談判失敗後,麵對蔣介石的窮途末路,已不願在為其陪葬,很想棄暗投明,但因為不知我方的真實意圖能否接收,於是乘一次打牌的機會,巧妙地向毛澤東同誌提出了一個問題說:“毛先生,是平和哇還是青一色。”毛澤東同誌微微一笑,當即回答,當然是平和好,平和好。從而給對方代表吃了顆定心丸。結果不久,在周恩來同誌的安排下,一個個都脫離了國民黨的控製來到了北京。

此例很有特色,一色的雙關語。一是問者高明,雖說他們對原政府失去了信任,卻又不知毛澤東能不能容忍他們這些異黨分子,就想探個究竟,也好為自己求得一條退路。可如果直接相問,就明顯有乞降之嫌,大家都抹不開麵子。

但回答也是不凡。如果毛澤東把暗話挑明,拍胸脯擔保眾人無事,一則顯得深度不夠,二則也似當麵在說:“我饒你不死。”對方之尷尬仍在所難免。

代人辦事,拐彎抹角

人都有個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所以,說話辦事決不能千篇一律地慣用一種方法。比如對比較任性或者生性多疑者用順毛摩挲的辦法就比用其他辦法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