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放下是以退為進的謀略 忘記是快樂之源
有一種感情叫愛,有一種感情叫憎恨,有一種感情叫厭惡,亦有一種感情叫傷害。忘記一切刻骨銘心的傷痛,忘記一切痛徹心扉的傷害,那將是最大的幸福。
一對幸福的老夫妻說:“我們隻記著彼此對對方的好,忘記了缺點和壞,所以才有這麼美滿的生活。我們夫妻恩愛的秘訣,隻有兩個字:遺忘。
其實不僅僅是夫妻關係需要“遺忘”,在生活中的各種人際關係都需要“遺忘”。
人一生需要記住的東西很多,但有許多事情我們也應該學會忘卻。譬如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不快,以及他人對你的各種傷害——諷刺打擊、侮辱詆毀甚至仇恨。忘記這些,不僅是一種大度、一種超脫,更是一種人格的力量和為人的美德。
《列子·周穆王》中就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宋人華子患了健忘症,“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途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無”。後來有高人把他的病治好了,誰知他又把平生數十年的得失、歡樂、好惡都記起來了,須臾不忘,以致把妻子的點點滴滴不檢點和兒子‘的種種不敬、鄰居的方方麵麵過失都念掛於心,最後“擾亂萬緒,遂怒而黜妻罰子,操戈逐鄰”,搞得雞犬不寧,四鄰不安。由此可見,不會或不能忘卻,有時還會成為人們幸福生活的“絆腳石”。
學會忘卻是崇高之本。因為懂得忘卻的人,往往胸中裝著大局,追求遠大理想和未來,尊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信任和團結,能夠除卻私心雜念,坦蕩麵對人生。“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這種人也往往以其寬廣的胸襟受人敬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就是個典範。他與王安石同朝為官,十分欣賞王安石的才學,曾贈詩於王安石,想結誼修好,但王安石自視清高,非常冷淡,讓歐陽修吃了閉門羹。後來歐陽修擔任了朝廷要職,卻極力推薦王安石當宰相,有人向歐陽修提起往事,歐陽修卻哈哈一笑說:“我早就不記得了。”古人尚且有這種“早就不記得了”的大家風範,難道今天的我們就不能效仿嗎?
學會忘記是快樂之源。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善忘,是人生的一種佳境。是啊,當我們受到誤解和責備時,正是因為有了忘卻,才使我們能夠淡然處之,不念於思,得以保持一顆平常心,以較快的時間卸掉思想包袱,輕鬆麵對未來,盡情享受生活賦予的種種樂趣,讓整個身心沉浸在無慮的寧靜裏,這是多麼愜意、瀟灑、自在啊!
學會忘記,丟掉的是傷痛,留下的恰恰是美麗。蹉跎歲月,人生如歌,我們又何必過分地留戀和計較那些過往的東西,何必把那些無謂的怨恨懊惱背在肩上,讓心靈去承受擠壓和負載,讓精神遭受折磨和打擊。學會忘卻吧,蓄足我們的心力和體力,勇敢穿越記憶的隧道,為生命去開辟一片新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