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泰騎行結語:自己運送自己(2 / 2)

近五十天的騎行下來,我深深愛上了這種不徐不疾的行進速度:坐車太快,走路太慢。而騎車,介於中間,是進入、經過和離開,最好的方式;賜予我們一個最佳觀測角度;使陌生成為親切,走馬觀花有了稍微深入的可能。

詩人西川曾在詩文集《深淺》中對自行車唱過這樣一番讚歌:“盡管自行車是一種簡單機械,但它在體現數學之美和物理學之美等方麵,卻絕不亞於其他更先進的交通工具。它的曲柄和鏈條傳動裝置封死了人們再依據其他原理設想全新自行車的可能性。任何事物的完滿不過如此。由於自行車的完滿,由於它和我們生活的密切聯係——甚至可以說它規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幾乎要把它看成一個有靈魂的生命體。它使我們聯想到從晚清妓女賽金花到識大節拘小節的好人雷鋒叔叔等諸多有趣的人物。它是我們這個社會經濟、文化、政治水平的標誌。詞典中‘自行車’一詞的含義應該擴大,應該加上‘自行車意味著自力更生、自己運送自己’的象征含義。它不僅是兩個輪子、一副鋼架,它幫助我們遐想:在嘈雜擁擠的大街上,時常,我騎著我破舊的自行車,感覺自己就要飛升——在眾目睽睽之下騎上藍天——如果我騎得再快一點!”

深以為是。

我自己把自己從柬埔寨運送到了泰國,倘若真有什麼值得驕傲,也就是這個(當然,還有始料未及17萬字的“副產品”)。

中國曾以“自行車王國”著稱,而如今的街頭,已少見昔日令世界驚歎的單車洪流,我們放棄一種悠然便利的生活方式(以時髦的觀點衡量,還意味著低碳和環保),轉而在堵車與汙染中急急奔向高速焦慮的現代生活,所為何來?前進的步伐往往身不由己,被爭先恐後的潮流卷裹向前。前方果真有更美好的生活等待著?還不是一樣的月光,一樣地照著新店溪。

為什麼旅行,是酷愛旅行的人們時常遭逢的詰問。“因為山在那兒”式的回答顯然敷衍,甚至被無節製地引用拖累成惡俗。翻閱建築名師柯布西耶年輕時的遊曆之作《東方遊記》,我倒發現一個更為有趣的解釋:“人是不會厭煩旅行的,人隻會因這種愛好而變得稍稍像個貴族。”如此狂妄、如此找拍(估計柯布西耶那個時代要有網絡,早在論壇上被回帖的“板磚”拍死),可細想想,又不無道理:旅行是一個吐故納新、敞開的過程,多少會引發精神的反思與重建;伴隨身體的位移,對世界和自身的認識也潛移默化積累量變,機緣巧合促成質變,成為無法購買也無法轉讓的精神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會稍稍“貴族”一點——因著人生航船上這不起眼但重要的“壓艙物”。

往後,若你得知某位朋友出門旅行,不妨在心裏哼上一聲:“我倒要看看,他(她)回來能貴族成啥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