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0:2009-02-06(周五)Prachuap Khri Khan(巴蜀)

早在我們開始討論南部海灘值不值得來時,就對海灘的“理想與現實”有過一番兩難的定奪。理想的海濱小城當然應該是寧靜的,海岸線伸向天際仿佛到了世界盡頭;而現實是,無論我去過的三亞、深圳、珠海,還是新加坡東海岸、美國西雅圖、加拿大溫哥華……海濱無一例外都是喧鬧的,擠滿了遊客晝夜不停歡娛的。P甚至還幻想能找到一條小路可以經過個漁村之類,看到一點原生態的海邊生活。華欣之後我們不約而同放棄了這一過分電影鏡頭的念頭,想著能在一座比華欣稍微冷門點的小城享受一兩天稍微清淨點的海灘時光,便心滿意足。

一上午騎車沿巴蜀的海岸線逛,可以說之前所有的幻想、夢想、遐想都變成了現實,甚至超出現實。試想一下:夜晚有大象邁著沉穩的步伐悠然走過,白天有靈猴竄來竄去,中午時分經過猴山(學名鏡道山)邊的海堤,群猴望海的背影一字排開……這些場景是否可歸入魔幻範疇?可它就真實發生在巴蜀。

從Maggie給我們的當地地圖看,巴蜀的海岸至少由三個海灣組成,海灣是漁船天然的避風港,所以巴蜀不因如織遊人聞名倒以海麵上五顏六色的漁船著稱。LP說除了在海灣觀光之外,在這裏可做的事情不多。這種說法我可大大的不讚同!一個有漁村、有田野、有山巒、有沙灘、有寺廟、有猴山,同時還是一座城鎮的地方,可做的事情數不勝數,多到你不得不隨時修正自己的計劃,並愉快接受任何意外的程度。

比如今天上午,我們本來隻打算踩踩點,騎自行車把幾個海灣繞上一遍。誰知騎到北邊的海灣,發現山上有寺廟和蜿蜒的山道,忍不住拾級而上。海上的風景在每一個涼亭望出去都不一樣,海水的顏色也因光線折射變化而越深越美,終於連成蔚藍一片,漁船也縮成波光粼粼上的星星點點。本以為這條山道會一直通到山頂,像咱中國的風景區一樣,頂上總有一座觀景台供登到高處的人們極目四望,心曠神怡。沒想到石階在第三個涼亭之後戛然而止,非但沒把我們引向山頂,反而一頭紮進了洞裏。難道這個洞是通的,另一麵山道會繼續向上?深一腳淺一腳在洞內探尋,眼睛努力適應著黑暗,空氣驟然清涼,所有的喧囂都被隔絕在洞外,我們這才驚異地發現:洞裏原來有尊睡佛。

從未見過如此寧靜安詳的睡佛,仿佛釋迦牟尼真的涅槃,凝固了頓悟的那刻。除此之外,洞內別無他物,也無出口通往山的另一麵。真應了咱中國的那句著名碎碎念: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洞,洞裏有尊佛——還得加上一句:佛像已涅槃。

P不甘心,總想爬上山頂欣賞一覽無餘的海景,帶領我沿一條似乎有人跡的小路往上攀爬。雖說山勢不險,可這條路上布滿了尖利的石頭、刺人的仙人掌,每一步都需格外小心。貌似天然,又處處有人為的跡象。這條路讓人浮想聯翩,仿佛武俠小說中高人隱居的地方。在山勢特別陡峭的部分甚至有綁得很結實的竹梯,這一切都增強了我們爬上山頂的信心,可結果仍是被洞擋住了去路。這個洞尤其適合一人至二人居住,或許時間倒退回幾十年前,它都是有“洞主”的,而今除了一攤水漬,無任何人類活動的跡象。雖然我們的探險活動一無所獲,可其過程也充滿意外之趣。來之前怎會想到我們會在一個以海灘聞名的地方首先進行了一番登山探洞呢。在巴蜀,可做的事情多了去了,這是我由衷的讚歎。

回程路上肚子餓得咕咕亂叫,又出現昨天那種腿肚子發軟的現象,這才發覺時間已是下午兩點過,連猴子們也用過午膳,望著海麵發呆消食呢。盡管餓得不行,還是一路驚歎午後寂靜的海灘之美。為什麼要去華欣下餃子般的海灘湊熱鬧呢?巴蜀的海灘空無一人,幾千米才有一當地人蹲在沙上挖貝殼的身影。如果你要找電影般的夢幻海灘,就來巴蜀;如果你對度假的定義是在縱情歡娛中放鬆,你就去華欣。泰國之所以海灘久負盛名,大概正因其多樣性,能滿足不同收入、不同階層、不同性格、不同愛好人們的不同需求——“總有一款適合你”。

華欣滿街都是老人,巴蜀的零星遊客卻難歸類,而這獨特的個性,正配巴蜀,反過來把無心經營什麼氛圍的巴蜀烘托出別樣氣息。怎麼形容這種氣息呢?閑雲野鶴?稍嫌做作;自由散漫?過於輕浮,總之它就這樣自成一國,你來也罷,走也罷,太陽照常升起。連這裏的KFC也和別處不同:話說連續兩天體力不支,使我迫切感到需填補點垃圾食品才能暫時降伏胃裏那條翻覆的“饞蟲”。吃過午飯還不飽,我們又直奔KFC。剛一進門就蒙了,沒有常見的櫃台和開放式廚房,倒有一群圍過來熱情的服務員——難道他們不該站在收銀機後麵職業性高呼“歡迎光臨”嗎?點餐之後找位子坐下,卻隻見他們聚在一起談笑風生,頗有學校課間休息的氣氛,而廚房門窗緊閉,似在做什麼秘密試驗。東西做得,叮鈴一聲,神秘的廚房門終於開了一道縫,服務員選派出一名代表取過食物給我們端來,不是常見的托盤、一次性紙餐具,而是玻璃杯、考究的刀叉瓷盤,好一副西式正餐的陣仗。而我們僅點了一包薯條、一包雞米花、兩杯冰咖啡而已。無事可做的時候,大廚也探出頭來好奇張望——很顯然,KFC全球統一管理模式到了巴蜀完全失效。它不是死硬抗拒,可你是你它是它;它又不是守舊排外,可總能找到變通管道讓傳統與外來和諧共存。友善的巴蜀人深諳融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