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5:2009-02-01(周日)Chiang Mai(清邁)
清邁使人慵懶。待了兩天,最多從住處走一條街去古城逛逛,今天終於決定動一動,騎車去距清邁9公裏處的寶山轉轉。這是一個以紙傘製作聞名的小城。等路邊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紙傘多了起來,不用看路牌我們也知道:寶山到了。
鎮子極小,傘是現成的好裝飾,被每一家店鋪(包括超市)擺成各種造型作招攬,煞是好看。可除此之外也別無看頭。兩個從雲南過來,對與雲南少數民族工藝品極相似的泰北工藝品無甚興趣,並且也不打算購買於騎車而言不便攜帶物品的挑剔遊客,猶如在修一門叫“不為所動”的秘籍神功:滿鎮琳琅滿目的旅遊商品形同虛設,絲毫勾不起我們的購買欲。倘若寶山如此,那麼再往前3公裏,以絲織和棉織工藝聞名的桑甘烹(Sun Kamphaeng)自然也沒什麼逛頭。我們像一對鐵公雞,麵對貨品異常豐富的泰國旅遊品市場鎮定自若、一毛不拔。
騎回清邁後專門去古城,選了最有名的帕辛寺(WatPhraSingh)參觀,之前幾天大街小巷地悠來晃去,路過無數寺廟,都僅僅在外駐足觀望,光外部的細節就足以令人擊節讚歎。清邁果真是泰國人引以為傲的珍寶,任何一座寺廟,無論大小,全都精致華美、各具特色,哪怕牆頭一尊小小的佛像與樹影的交相輝映,都意蘊深長,讓人不禁放慢腳步,細細品鑒。
而帕辛寺則完全是另一幅光景:其建築的宏偉,裝飾的金碧輝煌,前來拜謁人潮的洶湧,僧侶金黃袈裟的無處不在,都提醒著我們:這座建於1345年的古老寺廟在清邁,乃至全泰國的崇高地位。尤其它還是泰國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潑水節——在清邁地區的慶祝中心,不過那是在4月中旬。寺內存有許多老照片,追溯幾十年前潑水節的盛況。而我個人最喜歡的,不是殿內精美絕倫的佛像雕塑,而是寺外一片供人休憩的靜林,每棵樹的樹幹上都用英文與泰文對照,寫有一句佛教箴言,人到了這裏會不由自主放鬆安然。不時有人仰望樹上的銘牌,低頭思索,光林中這安靜的身影,就是一道絕佳風景。教化其實無聲,清風拂過麵頰的同時也拂過心靈。這一片安詳的潛移默化,勝過任何鼎沸的香火。想想國內許多寺廟盛行燒的“香燭炮筒”,天上真有神靈,消受得了如此粗鄙野蠻、燃燒著熊熊欲望火焰的膜拜嗎?
除遊覽之外,上午有三件事值得一記:
1.原來我們住處斜對麵就是一家“百年老店”,昨天在門口坐著,觀察到整個下午,它門前的食客都絡繹不絕,今晨便把早餐地點選在這裏。進得店來,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許多鑲在鏡框裏的報刊報道,還有老板得的各種證書、嘉獎之類,其實店裏提供的,也隻是我們一路吃過來的湯麵、湯米粉之類。不過,比起別的攤位,這裏無論米粉的數量還是配料的豐富程度,都勝出不止一籌,難怪是家名店呐。所以說,我們住的客棧位於的這條街,鬧中取靜,生活和遊覽兩便,還藏龍臥虎。LP上沒推薦,我來推薦,希望以後除了日本人外,咱中國人也多多光顧,好敦促有性格、會日文的老板學中文。
2.去寶山(Bo Sang)的路上,看到一家珠寶店給自己冠名為“世界上最大的珠寶店”,口氣夠大的,其實從外觀看,遍布雲南各地的珠寶玉石中心哪個都比它大,也許就跟多倫多有家書店名叫“世界上最大的書店”其實也不見得大一樣,“世界上最大的珠寶店”隻是它的名字而已。
3.從大城(Ayathaya)開始斷頓後,我們終於在清邁的Tesco & Lotus Expess連鎖超市門口又買到了香濃的Miracle Coffee(奇跡咖啡)。前天晚上去清邁門夜市吃飯,驚喜地發現了這家咖啡的攤位,可惜隻是個空架子,問坐在旁邊的警察,他不懂英文,一通搖頭讓我們誤以為這個攤位已不再營業。昨晚再次路過這裏,不甘心,進去LotusExpess店內打探。幸好碰到一位初通英文的熱心顧客,告訴我們這個攤位的營業時間是早9點到晚5點。於是今天吃過中飯,便興衝衝直奔清邁門。果然,連續空了兩晚的攤位此時放滿了各種咖啡,還有兩位笑容可掬的“咖啡妹”,這裏賣的摩卡冰咖啡不知為何比大城賣的貴了5泰銖,可比起滿城動輒60~70泰銖的冰摩卡價格,區區30泰銖足以讓我們喜出望外。怪不得它們的咖啡香如此濃鬱,以前都沒留意,今天才發現是現磨現製的,一般現磨咖啡都比用瓶裝咖啡粉衝泡的貴許多,這麼說來,30塊真算是超級便宜了。打包兩大杯冰摩卡,又在市場買了袋煮花生,還有客棧門前的樹影婆娑,舒坦坐椅,足以讓我們消磨又一個典型的清邁下午了。
還有些感想,是一路上零星閃現,今兒趁著有時間,也一並記之:
1.記得在大城,我曾在日記本的一角特意標明“晚上能聽見鳥叫的城市”。本以為是大城獨有的特色,後來經過的每一個城市——無論大小,直到清邁,都一直與婉轉的鳥鳴相伴,看來泰國是鳥類的樂園。
2.從甘烹碧開始,到Uttaradit的“偉大廚房”,我發現人們炒菜用香菜的比例大大增加,“偉大廚房”的老板甚至會用芹菜來做調味,說明這一帶人們的廚藝已普遍達到一定段位。
3.經過的一個個城市都有許多布料店,連帶的也有許多縫紉店,直至清邁,達到一個頂峰。清邁的縫紉店之多,幾乎讓我們有回到從前的錯覺——那成衣業還未興起,婦女們最愛光顧的是布料店,然後從雜誌、從本城的時髦人士、從姐妹們的相互取經中獲得靈感,再去相熟的裁縫師傅鋪子裏做衣服的時代。這幾乎從中國的大街小巷消亡的職業,在清邁,在泰國仍舊生命力旺盛,說明這裏的人守舊,還是創新?守舊的意思是生活方式代代相傳變遷不大;創新意味著喜歡身上的衣服獨一無二所以拒絕批量生產的成衣業。也許兼而有之吧。所以說同樣是飛速發展的20年,對中國而言是毫不吝惜地拋棄,對泰國而言是吸收外來的同時保存固有。而隻有當我們失去了,才發覺原來舉手之勞便能保存的事物有多難能可貴。這是我——一個從頭到腳穿著從商店裏買來現成衣服還覺得自己怪有個性的遊客,路過一家又一家泰國縫紉店,麵對櫥窗裏陳列的美麗衣料,幻想它們能做成何種款式,穿在自己身上會是什麼樣子的遐想之餘,所作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