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就是沿大圈路線折返,途中會經過龍蟠水池和比粒寺。前者從前是位於水中央的寺廟,可以想象乘船前往一定非常壯觀,可如今隻剩周邊一點臭水塘。外麵還有幾戶原住民的茅草屋保留著,沒有因為景區的整體規劃和日益嚴格的管理製度而搬遷。從中我們能窺見,吳哥還未成為景區時,代表神權皇權的廢墟與最底層的日常生活,是如何相伴相守、自然和諧的。
往比粒寺的路上,夕陽已快沉入稻田。P拚命往前趕,說還來得及,爬上比粒寺看日落。可惜還是晚了一步,山上已有許多看日落的遊客,而我們看到的,不過幾縷紅霞而已。
這一天不知不覺也騎了40公裏,返程路上又是黑沉沉讓人頭皮發麻的碎石子路,我脊背驚起一身冷汗,隻有全速前進,衝破這黑暗……
【記賬】
香蕉:2000R
黃瓜:1000R
菠蘿:3000R
椰子水:1美元2個
麵包:700R/個(700×6=4200R)
餅幹:3500R
火龍果:2000R
晚餐:8000+6000+2000=4美元
以上是當天記在日記本上的內容,接下來就今天我們去過的幾個寺作簡短的進一步說明。
巴肯山(Phnom Bakheng)
雖然有一個“山”字,巴肯其實不高,隻有70米左右。前麵一篇說過,許是地形以平原為主,最多有些起伏不大的丘陵綿延,高棉建築的風格進化始終圍繞著一個重大主題——寺廟山。耶輸跋摩一世選擇這裏修建吳哥地區的第一座寺廟山,無疑是有先見之明的選擇,它距離吳哥王城以南大約400米,山頂視野開闊,正好可以看見被莽林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吳哥王城,還有吳哥窟金燦燦的寺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這還是一部用石頭寫成的天文曆法,其中充滿著玄之又玄的數字,跟埃及的金字塔一樣,等待後世無論牽強附會地猜測還是福臨心至的領悟:巴肯寺廟山共有5層,7個層麵(包括底層和屋頂),象征七重天國。底層有44座塔,其他五層各有12座塔,寺廟屋頂東南西北各有一座塔,中間是中央聖殿,算下來,巴肯山共有108+1座塔,所以又名“百塔洲”。
戰象平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全盛時期的君王都需要足夠宏大的場地檢閱和炫耀他的勝利,350米長的象王平台正是闍耶跋摩七世為此建立的觀景台。雖然一切都已沉寂,站在平台上,仿佛還能遙望當年的金戈鐵馬,浩蕩威儀。
癩王平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癩王平台位於戰象平台的北麵,高七米,平台上立有一尊全裸無性別的塑像(原件存於金邊國家博物館,如今我們見到的隻是複製品),癩王平台的名字由此而來。關於這尊奇特神秘的雕像,說法不一。其一,發現雕像時表麵被地衣附著,看上去像長了癩一樣,故得名;其二,傳說至少有兩位吳哥國王患有麻風病,這尊雕像可能代表其中一人;其三,這是死神閻羅的塑像;其四,甚至出現新的觀點,認為那是闍耶跋摩七世與佛陀的合體。經考古學家勘定,癩王平台當時的功用其實是:“皇家火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