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2:2009-01-09(周五)暹粒—吳哥王城—巴戎寺—巴芳寺—塔布隆寺—暹粒
上一篇“吳哥前奏”很容易給人一個誤導(其實也是我自己來吳哥之前對吳哥的誤讀):吳哥=吳哥窟。事實上,通常意義上的吳哥比吳哥窟(又叫吳哥寺)涵蓋的範圍大得多,曆史上它是高棉王國的都城(城址曆朝曆代各有變遷,但大範圍始終圍繞吳哥這個中心展開);現在則像一個碩大無比的森林公園,無數古跡散落其間,吳哥窟隻是其中絢爛一筆。參閱了LP《柬埔寨》和《五月盛放》兩本書,我把從9世紀到14世紀(802—1432)——相當於中國唐朝至明朝——曆時六百多年吳哥王國重要的君主和與他們有關的建築羅列如下:
01.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Ⅱ)(802—850):高棉王國締造者,興建了荔枝山上的神廟、羅洛士群。
02.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Ⅰ)(877—889):修建第一座水庫、神牛寺、巴空寺。
03.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Ⅰ)(889—910):遷都吳哥,興建洛雷寺、巴肯山、提琵南、布寺。
04.闍耶跋摩四世(Jayavarman Ⅳ)(928—942):篡奪王位並遷都貢開。
05.羅真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Ⅱ)(944—968):修建了東梅奔、比粒寺、吳哥古皇宮、高布思濱。
06.闍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Ⅴ)(944—968):興建了塔高寺、女王宮、南北倉、茶膠寺。
07.蘇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Ⅰ)(1002—1049):統治版圖達到高棉曆史的極限。
08.烏迭蒂耶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Ⅱ)(1049—1065):興建了巴芳寺和西梅奔。
09.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Ⅱ)(1112—1152):興建了著名的吳哥窟和崩密列、托瑪儂神廟、周薩神廟、班迪薩雷寺。
10.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Ⅷ)(1181—1219):王中之王,興建了吳哥王城(其中包括吳哥最神秘的“微笑”巴戎寺、癩王平台、戰象平台等著名建築)、聖劍寺、塔布隆寺、普拉帕利雷寺、皇家浴池、班迭哥迪、龍蟠水池。
文明的興起各有機緣,衰敗之路卻常常驚人的相似:內憂外患伴隨著窮兵黷武,加之君王本身的好大喜功,耗盡資源的同時也積累了民怨,於是外敵來犯,於是兵敗如山,於是元氣大傷盛景不再……如此輪回。吳哥也不例外,與周圍諸國越南、緬甸、泰國的頻頻戰事互有勝負(暹粒就是“打敗暹羅人”——泰國人——之意),直到闍耶跋摩七世死後,王國開始走向衰落。1351年和1431年泰國先後兩次洗劫吳哥,對其造成了毀滅性破壞,當時的蓬黑阿·亞特國王被迫於1426年遷都金邊。16世紀時王室又回到了吳哥,但時間非常短暫。吳哥就此被徹底遺棄,逐漸掩沒於叢林。時間的荒野庇護它安詳沉睡長達6個世紀,直到一個法國探險家的闖入……
亨利·穆奧這個名字,與發現吳哥這項偉績緊緊聯係在一起——雖然生前他飽受人們不相信的撼恨折磨。可吳哥原本就在那裏,何來“發現”?作為都城它沒落了,城中所有草木結構的公共建築和民居都抵擋不住歲月侵蝕而蹤影全無,可獻給神的磚石廟宇屹立不倒,一刻不停與上天對話,忠貞不渝履行著其建造者賦予它們的使命。哪怕藤蔓四合,也不過以另一種方式護佑僅屬於柬埔寨人民的財富,保守一個代代相傳關於容光的秘密(連LP都說,種種證據表明,吳哥從未被完全廢棄)。自己不知道,就等於世界上別的人也不知道。如此,19世紀60年代法國人“發現”了吳哥。而穆奧們的探險雄心,發軔並得益於一本中國古書:《真臘風土記》。
按照西方人的觀點,馬可·波羅“發現”了中國,那麼與之同時代的中國人周達觀則“發現”了真臘,也就是吳哥。1296年,他奉命隨元使招諭真臘,第二年到達該國,停留一年多時間,回國後寫下8500字的《真臘風土記》,對當時鮮為人知的吳哥文明進行了詳盡地描述,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民生、文化諸方麵。除了這本《真臘風土記》,人們尚未發現其他同時代著作論及吳哥曾存在文明這一事實——包括柬埔寨本國,也未留下任何曆史典籍。也就是說,這是唯一一部以目擊者視角記錄吳哥文明如何繁榮昌盛的著作。從中我們能了解大到吳哥的宏偉建築和雕刻藝術、氣候特征、山川形貌;小到種植節氣、日出日落、百姓衣食住行風俗等,各方麵的情況。如果說散落吳哥景區的眾多寺廟勾勒出古吳哥王國“骨架”的話,那麼這本《真臘風土記》則添加了血肉,注入了精神,隻要讀者想象力的“真氣”一吹,便能重返那個活生生的遠古盛世。
19世紀初,這本書被譯成法文,震驚歐洲,從此以後,各種名目的探險團隊前赴後繼,目標均指向傳說中那藏滿寶藏的東南亞叢林。吳哥被“喚醒”的同時也曆經了又一次磨難:對文物瘋狂的掠奪和破壞開始了。數以千計的雕像頭部被砍去,精美的浮雕被成塊卸下,在“考古、保護文物”幌子下明目張膽的搶劫猖獗一時,情況跟莫高窟被“發現”後的慘狀如出一轍。現代文明世界對古代文明的覬覦不再需要大動幹戈兵戎相見,小恩小惠收買下,自有填不飽肚子的當地百姓鋌而走險,而他們販賣一個神像頭部得到的報酬,在20世紀90年代的行價,不過區區10~50美元。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各種數據作出這樣的估計:吳哥文物被盜的頻率為,一天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