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我,因為是金邊(2 / 3)

剛剛在我嚴詞拒絕下退卻的推銷大軍此刻卷土重來,隻不過圍攻重點轉向了P。P一邊搖頭一邊晃晃手上拎著的自行車包,意思是“我有自行車,我們不需要”。司機們一邊指我一邊點頭,意思是“你們需要,你們肯定需要”。P這才注意到我身旁背包不容忽視的體積,外加一隻萬眾矚目的“呼啦圈”:“不是三番五次強調精減,不必要的東西不要帶麼,怎麼還是帶了這麼大包東西?”

麵對資深人士的尖銳指責,我毫不示弱:“你說哪樣不必要?防潮墊?睡袋?洗漱用品?換洗衣物?移動硬盤相機充電器?還有幫你采購的零部件?”理由充分。一心想要騎回市區的P此刻隻能麵對現實:也別《甜蜜蜜》了,改《三輪車夫》吧,還是電動的。

行前購買的LP(Loney Planet)《柬埔寨》中文版上說,從金邊機場到市區,打摩的2美元,而麵前的司機普遍開價7美元,手中還揮舞著一張看似相當正規的收據,上麵寫著“12美元”,用蹩腳的英文賣力解釋著,看看,這是正常價格,都給你打折了。俗話說,狐狸再狡猾,也鬥不過好獵手。隻不過,很多時候都鬧不清,究竟誰是狐狸,誰是獵手。反正自打踏上柬埔寨國土,你就要有思想準備與各式各樣漫天要價作堅決的、長期的、不懈的鬥爭。我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旅遊從業人員一定恨透了 Loney Planet係列旅行書的作者們。手持一冊LP意味著,對當地物價你已有了基本把握。而我當然不會僵化到把幾年前的價格當金科玉律來執行,以後的行程也證明了,不但中文版,連最新英文版關於價格的信息,多已過時。可見這幾年來,美元對各國貨幣的彙率處在一個活躍的變動期,背後蘊含的經濟問題至為複雜,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還是及時打住,回到討價還價這個圓心:參照LP提供的信息及價格上漲因素,我把心理底價定為3美元,超出這個價格,我和P商量,那就在騎行之前給自己來一個徒步熱身吧。有了這一思想準備,在接下來的“情感大戲”麵前,基本上我能做到不為所動。司機們終於鬆了口,好像割了他們身上一塊肉般“痛苦”地說:“3美元就3美元!”可我們隻有一單生意,圍攻我們的一堆司機怎樣達成的內部協議不得而知,總之他們推舉出一位,讓我上他的車。

(Tuk-Tuk是很有柬埔寨特色的一種交通工具,簡單說就是摩托車後麵拖著一個有兩排相向座位的車鬥,不但經濟靈活,適應炎熱氣候,對遊客而言,也提供了絕佳的觀景角度。)

出機場沒多一會兒,又被“轉賣”一次。這也在意料之中,LP上提到,假如願意多走幾步出機場,摩的價格會降到1美元。一位有執照能在機場拉客的摩的司機把遊客“轉賣”給不能在機場拉客的黑車司機,能掙個1美元。雖說是潛規則,可出門在外,還是體諒下大夥掙錢不易,對我們遊客而言也不過是上下換車的麻煩,卻給兩位司機都提供了賺錢機會。黑車司機一副憨厚樣,顯然對能拉到生意相當滿意,還一個勁問騎車跟在後麵的P要不要把自行車扛上來,他一起給拉嘍。P的婉言謝絕更激發他的好奇心:為什麼有人不願坐現成車,非要費勁自個兒騎?這一定是輛好車,司機得出這樣的結論,一路上他用有限的幾個英文單詞反複表達這層意思。為了打聽出P的自行車究竟值多少錢,主動“招供”自己這輛摩的的價格:400美元。問P的車是不是也差不多這個價錢?P點頭稱是。後來悄悄告訴我,其實他的車值八百多美元,怕說出來刺激到司機。柬埔寨很像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自行車是非常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卻僅限於代步工具,至於運動、旅行等專用車這樣的概念,對他們而言太超前。除少數自行車愛好者,一般人很難理解一輛自行車怎麼可能這麼貴,甚至貴過摩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