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舍才有得,在必要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放棄。關鍵時刻要懂得放棄一些東西,哪怕是自己最珍貴的。特別是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相衝突的時候,更應該選擇舍“小家”保“大家”。
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很形象地說明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係。如果失去了集體利益,個人利益也就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也將不複存在。可想而知,如果不以“大家”為重,又哪裏來得“小家”的安穩?
戰國時期,趙孝成王六年,紙上談兵的趙括親自率領趙國的40萬大軍與秦國軍隊展開交戰,不幸的是,趙括全軍覆沒。因此趙國元氣大傷,秦軍趁勢追擊,很快形成合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
危難之時,趙國的相國平原君馬上到楚國求助,在門客毛遂的引薦下,楚國楚烈王當即與平原君歃血為盟,讓春申君黃歇率領8萬楚軍前去支援趙國。不僅如此,平原君的內弟——時任魏國信陵君魏無忌也謊稱得到了魏王的號令,奪得了魏國的虎符,支援邯鄲。
當平原君回到趙國之後,發現邯鄲城危在旦夕,根本堅守不到援軍的到來。但是平原君一時之間又想不出好的辦法,這時軍心渙散,很多士兵竟生出了投降的念頭。
正在這時,邯鄲城有一個小官吏叫李同,求見了平原君,他說:“趙國就要滅亡了,相國難道就不著急嗎?”
平原君聽後非常生氣,大喝道:“你說的這是什麼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趙國如果滅亡了,我就成了亡國奴,怎麼能不擔心呢?”
李同繼續說:“現在,邯鄲城已經被圍困一年多了,百姓衣不蔽體、食難下咽,有的百姓甚至已經開始易子而食了。但是反觀相國府內,依舊錦衣玉食,就連婢女都是身穿綾羅綢緞,大魚大肉享受不盡。長期的戰爭消耗了國家大批的物資,現在,百姓家中已經家徒四壁;武器裝備也已經消耗殆盡,隻能用木材作為武器參加戰鬥。但是相國府內卻是鍾鼎鼓磬一應俱全。這樣看來,相國並沒有把趙國的存亡放在心上。”
平原君一聽,霎時間驚出一身冷汗。
李同接著說:“如果所有人都這麼想,必然會人心渙散,如今,趙國存亡僅在一線之間,如果長此下去,趙國肯定會快速走向滅亡!請相國三思。”
平原君聽了後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頓時向李同深深作揖並謙虛地說:“請先生賜我解救之法。”
李同說:“相國心裏自然明白,您的個人榮辱和國家安危是連在一起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秦軍攻破了邯鄲,您的一切也會隨之消失;反之,如果趙國不亡,您的東西不還是您的嗎?我建議,您的家人以及奴婢都去參加戰鬥;家中的錢財、食物和衣服都拿出來犒賞守城的將士。這樣一來,很多人都會感謝您的施恩,自然會上下一心,拚死守城。”
平原君當即采納了李同的建議,疏財守城。果然,這樣的行動大大鼓舞了守城兵勇的士氣,城中自發組織起了一支3000人的敢死隊,衝出城去,和秦軍展開了廝殺。迫使秦軍撤圍,後退了30多裏,緩解了邯鄲城的危機。
沒過多久,信陵君率領的8萬魏國援軍及時趕到,和邯鄲城內的趙軍裏外夾擊秦軍。秦軍損失慘重,殘餘部隊狼狽也狼狽逃竄,趙國因此獲救。而平原君也成了鼎鼎有名的大人物。
平原君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計個人得失,仗義疏財,與將士同甘共苦,站在了同一戰線上,用自己的資財贏得了民心。最後守城成功,不僅保住了國家,更保住了自己。這可以說是對“舍小家,保大家”最恰當的闡釋。
所以說,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與人相處時,我們要顧全大局,不能僅為堅持個人的一點利益而“鑽牛角尖兒”。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身處在某種大環境之中,不維護好“大家庭”的和諧,每一個體是無法得到長久之安穩的。隻有懂得舍棄自己的小利益,維護共同的大福利,“舍小我,成大我”,這樣,社會才會得以進步,而人與人之間也才會變得越來越和諧。
隻有舍棄個人的蠅頭小利,讓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聯係在一起,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同時,也隻有懂得先保全集體、再考慮個人的人,才能做出更為明智的決定,從而顯示出一個人的長遠眼光和巨大的魄力。
要知道,舍棄的利益並不會隨風消散,而是會在集體利益保全之時收獲到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