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緒論(1 / 3)

第一節兒科護理學的範圍和特點

一、兒科護理學的範圍

兒科護理學是研究以小兒時期疾病的防治,小兒保健、心理及教養等方麵為主的有關護理工作。兒科護理學不僅研究臨床護理,尚需研究小兒預防保健及如何發展護理學科等問題。近年來,由於重症監護的迅速發展,不少醫護單位使用了精密醫學儀器,挽救了不少垂危病兒。因此,兒科臨床護士不僅要熟悉及掌握小兒解剖、生理及疾病的特點,學會觀察病情變化,而且要掌握先進儀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小兒保健護士則應在托幼機構、學校及家庭中傳播科學育兒知識,宣傳防治小兒常見病、多發病及其他疾病的措施,配合小兒家長、托幼機構及學校的衛生室做好小兒預防接種,以降低小兒的發病率。要及時發現小兒的缺點並加以矯治;培養小兒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合理的食品搭配及飲食安排,做到不偏食、不挑食、不厭食或不貪食。使小兒在體格上、精神上及心理上得以正常健康茁壯的成長。

二、小兒特點

小兒處在不斷的生長發育之中,其與成人有著許多不同之處。小兒的主要特點如下。

(―)解剖方麵:小兒與成人在解剖方麵有許多不同之處:①小兒尤其是新生兒皮膚柔嫩,血管豐富,表皮角化層簿。易脫落,易感染。新生兒皮下脂肪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易凝固,故應注意保暖及皮膚的清潔衛生。②嬰兒頭長為身長的1/4,成人為1/8;嬰兒頭部有前、後門,這對了解顱內壓有幫助;小兒骨骼較柔軟,富有彈性,不易折斷,但長期壓迫骨骼易使之變形,③小兒關節附近韌帶較鬆,易脫臼及損傷,故應避免過度牽拉或負重。④小兒呼吸道管腔狹窄,粘膜血管豐富,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致粘膜腫脹,有分泌物,使呼吸道堵塞,易窒息,故應防治呼吸道疾病。

(二)生理方麵:小兒與成人亦有較多不同之處:①年齡愈小,新陳代謝愈旺盛,需要熱量愈高。按公斤體重計算熱量,小兒髙於成人,其中尤以生長發育所需熱量多。而小兒消化能力弱,易發生消化不良及營養紊亂。②小兒體內含水量相對較多,腎功能不成熟,易發生脫水或水腫。③小兒脈搏,呼吸次數均較成人快,嬰兒血象中白細胞亦高,故分析有關數據時應根據年齡特點考慮正常或異常。④小兒睡眠時間較成人長,如小兒睡眠少,興奮性強,應查明原因。⑤小兒各器官係統功能尚不成熟,在護理與治療時應予以重視。

(三)病理方麵:在同一病因情況下,病理變化可因年齡而異,如:①嬰幼兒貧血時常恢複到胎兒期造血器官的功能而表現肝、脾的腫大。②患維生素缺乏時,小兒表現為佝僂病,成人表現骨軟化症。③小兒肺炎多表現為支氣管肺炎,年齡大的兒童或成人則多表現為大葉性肺炎。④其他疾病亦因年齡不同,病理表現各異。

(四)免疹方麵:小兒免疫功能發育不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尤以3歲以前小兒發病率高,3歲以後免疫功能漸成熟,患病機會亦漸減少。

(五)診斷方麵:小兒疾病的臨床表現可因年齡而異,如小嬰兒顱內壓增高時,多表現前囟門隆起,而其他神經係統檢查可無異常表現;小兒急性菌利可在腹瀉前即表現中毒症狀,有發熱、驚厥、呼吸不規律及休克等表現。因此,對小兒疾病亦應根據其特有的規律予以診斷。

(六)護理方麵:小兒疾病護理極為重要,所謂“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這對小兒疾病的診治更具有道理。即使對健康小兒,亦需精心的護理。護士對病兒病情的密切觀察;對病兒體貼入微的關懷;醫護的配合等;均對小兒疾病的恢複起著重要的作用。

(七)預後方麵:小兒病情變化快,又不典型,如不及時診治,易於短期內病情惡化,甚至猝死。但小兒正處在生長旺盛時期,對疾病處理恰當,恢複亦可較快,加之組織再生能力強,極少發生慢性疾病,如發生肝硬化者少見。

(八)防治方麵:小兒時期很多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如母孕期的監護可防止先天性疾病;加強新生兒的護理可減少發病率及病死率;預防接種可減少傳染病的發生;注意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可減少寄生蟲病;平時注意病兒的隔離,可避免交叉感染等。

(九)心理方麵:小兒從出生即需要大人的愛撫、關懷、體貼和安慰。要正確指導小兒如何去處理問題,鼓勵其克服一切困難,樹立戰勝對疾病的信心。對小兒絕不能嬌慣及溺愛,但也要尊重他們,勿使其心靈受到創傷。

三、兒科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及特點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要求生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精一個。為此,從胎兒到出生成長,最好能得到兒科護士的正確指導,以保證兒童身心的健康,提高我國人口素質.對病兒的康複,兒科護理工作尤為重要。

兒科護理工作的特點有以下幾方麵:

(一)掌握小兒各年齡階段身心發育的規律與特點,做好心理護理。

(二)小兒疾病有4個特點:①小嬰兒不會自述症狀。②症狀表現不夠明顯。③症狀明顯時又到嚴重階段。④病情變化快。要根據這些特點對病兒細心觀察,做好護理。

(三)要注意營養,合理搭配膳食,精心喂養。要給予足夠的熱量、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糖及維生素、礦物質等,並注意食物色、香、味,以增進小兒食欲,提高小兒的體質。

(四)根據年齡特點,做好生活管理及教養。要做到:①室內空氣新鮮,衛生條件良好。②防止意外,勿自傷或他傷。③糾正小兒不良習慣如吸吮手指等。④注意早期教育,從胎教開始到出生後,根據其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教育。以小兒玩具為例,即要注意帶有教育意義,育教於樂,又應注意清潔衛生,易於消毒,還應注意安全,如防止傷害或異物吸入。

(五)防止交叉感染。無論門診、病房、社會、家庭,均應防止交叉感染,以防止疾病的蔓延。

(六)做好小兒計劃免疫,要求每個孩子從出生後,均能定期接受各種預防接種,發現傳染病要按法定傳染病管理辦法處理。

四、兒科護士素質的要求

兒科護士服務的對象是小兒,即所謂“啞科”。兒科護理工作不但關係到小兒健康成長,而且關係到小兒疾病的防治。小兒處在不斷的生長發育中,各器官係統的功能尚不成熟。與成人相比,其在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方麵都有許多特點。因此,兒科護士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才能完成重任。

對兒科護士素質的要求大體可分以下三個方麵:

(一)職業道德素質:兒科護士要熱愛本職工作。愛護兒童,自覺的為病兒服務。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工作認真負責。對病兒應體貼入微,關懷備至,態度和藹可親,動作敏捷輕柔,說話親切文雅。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有利於病兒的行為及疾病的康複。要鼓勵、安慰、體貼、愛撫病兒,與病兒建立友好的感情,取得病兒的信任與合作,以配合護理、檢查與治療。同時還應注意對病兒,尤其恢複期病兒在德育、智育方麵的教育。

對病兒家庭應有髙度同情心,要耐心介紹病情,解答家長的提問,做好小兒預防保健及飲食等方麵的指導工作。

要搞好團結,密切配合醫師進行治療;同時要配合其他科室,共同完成醫療及保健工作。

(二)業務文化素質:兒科護士應具有較豐富的兒科專業知識及一定的小兒心理學知識;善於觀察病情的細微變化及臨床意%;熟練掌握兒科各種疾病的護理常規,要在醫療護理、營養、預防保健、心理、教育等方麵不斷創新,提髙護理技術。

(三)科學性素質:要具備熟練的護理技術和操作技術,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問題,準確向醫生反應病情,或先做相應緊急處理後,再向醫生反應,然後共同處理之。要通過對病兒的了解與觀察,為診斷提出科學性的參考依據。平時應認真填寫護病記錄,做好各項檢查工作的港備,留好各種標本,執行醫囑時要認真查對,尤其對注射藥物的劑量,除做到準確無誤外,還應掌握精確的操作技術。對口服藥,既要保證病兒服下,又要防止強迫吞服時誤吸入氣道,護理病兒前,應洗手,保證清潔衛生,防止交叉感染。

第二節小兒年齡分期

為指導小兒保健及疾病的防治,特將小兒分為若幹期,每期各有其一定的特點,但各期之間又無嚴格界限。

一、胎兒期

從受精卵著床到出生,約經過280天(40周)此期全部依靠母體。孕母的營養、疾病、用藥、情緒、接受放射物質或嚴重汙染等,均影響著胎兒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孕期前12周,正是胎兒各係統、器官迅速分化發育成形時間,受任何不利因素影響,均可能導致畸形或先天性疾病。故此期應加強孕婦保健,做好產前檢查。

二、新生兒期

從出生時結紮臍帶至生後足28天為新生兒期,此期由寄生生活轉為獨立生活,內外環境發生巨變,需要生理調節和適應的過程,故易患產傷、窒息、出血、溶血、感染等疾病,且病死率髙,必須加強護理,注意保暖、喂養及預防感染等(胎齡滿28周至生後足1天又稱圍產期)。

三、嬰兒期

從生後足28天至滿一周歲為嬰兒期。此期生長發育最迅速,需較高的熱量及營養物質,但因其消化功能尚差,易發生消化不良及營養紊亂,必須按時進行計劃免疹,還應培養各種良好的衛生習慣,如經常洗澡,訓練其定時大小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