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是一位有抱負有才幹的政治家,很想幹一番大事業。 一次,齊景公命他去治理東阿,晏子非常高興,準備到那裏去大展宏圖。 可是,3年之後,向朝廷告狀的越來越多,景公非常惱怒,他將晏子召回來,要罷免他的官職。
晏子畢竟是有頭腦的,他早已知道了自己的 “過錯”,為了保留繼續施展才能的機會,他非常謙恭地說:“臣已知錯,請大王再給臣3年的時間,那時,人們必然會說臣的好話了。” 景公見他有知錯必改的勇氣,且言辭懇切,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又過了3年,景公果然聽到不少稱頌晏子的話,他大為高興,於是又召晏子入朝,要予以封賞。 不料,晏子卻誠惶誠恐地不肯接受封賞。
齊景公感到奇怪,就問究竟是什麼原因。 晏子回答說:“第一次我去東阿,讓人修築道路,施行有利於百姓的措施,於是壞人責怪我; 我主張節儉勤勞,尊老愛幼,懲治偷盜無賴,於是無賴怨恨我; 權貴犯法,我也嚴加懲治,毫不寬恕,於是權貴們嫉恨我; 周圍的人如果有超出法度的要求,我就拒絕他們,於是周圍的人責罵我。 這些對我的惡語中傷四處傳揚,甚至有人還在背後告我的黑狀。第二次,我改變了做法。 我不讓人修路,拖延實施利民措施,壞人為此開心了; 我輕視節儉勤勞、 尊老愛幼,還釋放雞鳴狗盜之徒,無賴們為此高興了; 權貴們犯法,我不依法懲治而予以偏袒,權貴們為此無怨了; 周圍的人無論有什麼請求,我都有求必應,周圍的人為此滿意了。 於是這些人又都到處頌揚我,您也信以為真了。3年前,您要處罰我,其實我該受賞; 現在您要封賞我,其實我該受罰。大王,這些就是我不能接受封賞的原因。”
齊景公聽後,恍然大悟,深感晏子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良臣,就拜晏子為相,交給他治理全國的重任。 後來,齊國實力大增,成為爭霸天下的強國之一。
晏子在這裏兩次用到了韜光養晦之策。 前3年治理東阿,他所采取的政策應該說是正確的,但由於得罪了人,麵臨著丟官免職的失敗。 如何挽救自己的仕途呢? 晏子沒有像平常人那樣急於申辯、 急於表功,而是老老實實地 “承認了錯誤”,請求齊王再給他一次機會。 齊王果然答應了。 如果這時候就說自己是如何如何地能幹,如何如何地受了委屈,那麼齊景公肯定不能相信,反而會認為他狂妄自大,自吹自擂。 在這裏,晏子隱藏了自己的才能,裝成確實犯了錯誤的樣子,便是第一次用到韜光養晦之策。
第二次去東阿,晏子收斂鋒芒,暫時放棄自己的治政之道,幾乎是無所作為,但好名聲卻紛至遝來。 如果晏子永遠都這樣下去,那他肯定成不了大器,而且日後那虛假的好名聲終究是要消失的。晏子之所以高明,就高明在他走這一步時已經看好了下一步。 當景公要封賞他的時候,他就乘機表明了自己的心跡,講述了自己的治政之道。 這時候,有事實擺在麵前,景公非常信服,也樂於接受。他於是得到了治理全國的機會,所以,後3年的無所作為,隱藏著更大的作為。 這是第二次用到韜光養晦之策。
晏子在官位難保時,沒有急於為自己辯解,而靠著韜光養晦,不僅戴穩了原來的那頂 “帽子”,而且還獲取了高官厚祿,終於實現了幹一番大事業的夙願。
9.在忍耐中尋求機會
能忍辱負重的人方可受天之大任,成天之大業。 忍耐能帶來無可估量的內心平靜,而內心平靜是智慧的源頭,也是成大事者的福氣。
《三國演義》 中有一段劉備與曹操 “青梅煮酒論英雄” 的故事,這是劉備善識時務而最後成就大業的突出例證。
當時劉備被呂布擊敗,不得已投奔曹操。 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朝廷的生殺大權,漢獻帝實際上是傀儡。 於是,劉備常在自己住處的後園中種菜,以示 “胸無大誌”,甚至將他的結義兄弟關羽和張飛都瞞住了,關、 張二人曾說:“大哥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做這些瑣事,為什麼?”
其實劉備是很識時務的,所以製造假象來提防曹操看破而加以謀害。 在曹操麵前,劉備竭力裝出無所事事的樣子,每天在菜園中澆水種菜,鋤地鬆土。 因為劉備知道曹操是一世奸雄,不能容忍能與他競爭的英雄存在,隻有表現出胸無大誌的樣子,才不會引起曹操的注意,以便積蓄力量,成就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