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今湖南長沙)的潭州文殊禪師,是唐朝時石霜慶諸禪師的法嗣弟子。
有一次,一位年輕的僧人前來向文殊禪師問道:“請問禪師,南朝梁武帝時,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張僧繇,擅長人物描寫。梁武帝修建佛寺時,曾經多次請他來繪製佛教人物,這些人物在他的筆下無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是奇特的是,他唯獨不能將寶誌公和尚的相貌畫得生動逼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文殊禪師說:“不但是張僧繇,即使是寶誌公禪師本人,也不能把自己的相貌畫得很像。”
僧人一聽,不解地問道:“這是為什麼呢?”
文殊禪師說:“因為他沒有把色彩和絹帛帶來。”
僧人想了想,反問道:“那麼禪師,您能把自己畫得像嗎?”
文殊禪師微微一笑,很肯定地回答道:“我能畫得像。”
僧人再問:“為什麼他們不能畫得像,而您卻能畫得像呢?”
文殊禪師謙謙地說:“因為我們不同。”
養心法語
人心不同,各如其麵。麵,可以畫成一樣,但心能畫成一樣嗎?因為心畫不起來啊!佛性真如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原是都一樣。但是,你要來畫它,就千難萬難了。所以,相與性,是不同的;相可以畫,本性不可畫啊!因此,文殊禪師才說“我們不同”,禪師用“我們不同”來說明,這正是最好的形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