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成德軍節度使王紹懿常侍前去拜訪臨濟義玄禪師,他看到一群學僧們正聚集在禪堂裏。
王常侍就問臨濟禪師:“學僧們平常看經嗎?”
“不看經。”
“如果不看經,那麼他們學禪嗎?”
“不學禪。”
王常侍不禁疑惑地問:“他們經也不看,禪也不學,他們究竟學些什麼?”
臨濟禪師很肯定地回答:“隻教他們成佛作祖!”
王常侍一聽就明白了,接著又試探地反問:“金屑雖貴,掉進眼裏,可不舒服呢。這又怎麼說?”
臨濟禪師撫掌大笑說:“我還以為你是個俗漢呢!”
養心法語
臨濟禪師直截表示禪門教學,就是為了成佛作祖,如同惠能大師所說:“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王常侍明白臨濟禪師所指,因而追問:“金屑雖貴,落眼成翳。”意思是“成佛作祖”雖好,但落入“成佛”的執著又如何呢?禪師印可王常侍不是個俗漢,懂得不黏著成佛作祖的境界。
禪宗祖師以“明心見性”、“成佛作祖”作為禪門教學的最終目標,他們發揮禪門的大機大用,有時透過機鋒問答或棒喝拳打,來接引學僧體悟本有的佛性;或讓學僧在搬柴運水、出坡作務中,借事練心,以找回自己的本來麵目。這些方便善巧,應機接引,即是“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無非要學僧們找到內心的自心佛性,直下承擔“我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