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香古韻:茶典故25(2 / 3)

人也好,水也甜,水裏加糖比蜜甜,

恭喜你夫妻結百年……

茶男茶婦,成雙成對。

薑鹽泡茶,多滋多味。

之子於歸,茶喝雙杯。

宜室其家,再要糖茶。

《哭茶歌》

爺哎 …… 你莫喝陰家的亡魂湯,來喝陽雀沒開口的細葉茶。

爺哎 …… 你起來陪客喝杯茶,保佑你的兒孫享榮華……。

《獻茶歌》

百節裙,細細開,折折打開有茶葉,清明茶兒針針尖,茶香送爺見佛勒……

川芎茶,香又香,一頭走,一頭唱,糕點糧食加煙酒,西去路上莫作渴……。

《茶茗詞》

恭祝致告,茗獻清芬。

仙人掌設,瑞草魁號。

龍團解渴,雀舌生津。

雨前雲霧,珠寶味歆。

《奠茶歌》

一奠茶兮茶芬芳,龍團雀舌味異常,願吾父(母)兮來嗜此,嗜飲庶幾樂無疆。

二奠茶兮茶新鮮,習習清風達九天,願吾父(母)兮來嗜此,嗜飲庶幾樂無邊。

三奠茶兮茶滿杯,青果黃芽瑞草魁,原吾父(母)兮來嗜此,嗜飲庶幾樂悠哉。

《節慶茶歌》

正(羅啊火)月摘(也)茶是新年,(呀喂兒唷),

奴找東家佃茶(兒)園(哪荷嘿)。

一(羅啊火)佃茶(唷)四十二畝(呀喂兒唷),

管家麵前討價(呀啊)錢(哪嗬嘿)

……

正月采茶(呀啊)是新年,

姐妹采茶(唷)進茶園,

一佃茶園十二(啊)畝(羅唉),

當官(的呀)許下兩吊錢(乃唉)

……

《讚茶歌》

良言報喜獨生花,出了那家來這家。

這家老板笑哈哈,出門就喊請喝茶。

吃了茶來多謝茶,吃茶不能算打發。

老板打發出了手,遊春好去拜別家。

《祭祀茶歌》

四月采茶茶滿園,茶樹底下小蛇盤,多燒香燭黃表紙,保佑茶山得平安。

七月采茶七月七,各處鄉親來祭祖,摘些細茶丟籃內,祖宗來把郎保佑。

十月采茶茶葉黃,姐在房中許豬羊,豬和羊來都許過,賣罷茶葉早回鄉。

九月過了十月忙,十月家家焚寶香,十月有個香茗會,香茗大會謝玉皇……

《茶工歌》――清代流傳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製茶葉的勞工中的歌。其歌詞稱:

清明過了穀雨邊,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無走頭,三更半夜爬上樓。

三捆稻草搭張鋪,兩根杉木做枕頭。

想起崇安真可憐,半碗醃菜半碗鹽。

茶葉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賽過雞。

采茶可憐真可憐,三夜沒有兩夜眠。

茶樹底下冷飯吃,燈火旁邊算工錢。

武夷山上九條龍,十個包頭九個窮。

年輕窮了靠雙手,老來窮了背竹筒。

三、茶舞

茶舞是綜合的藝術形式,比較著名的茶舞是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如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等漢族地區的“采茶”,亦稱“茶歌”、“采茶燈”等。我國少數民族盛行的盤舞、打歌往往以敬茶和茶事為內容,從一定角度來說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舞蹈。如彝族打歌時,客人坐下後,主辦打歌的村莊或家庭,老老少少,恭恭敬敬,在大鑼和嗩呐的伴奏下,手端茶盤或酒盤,邊舞邊走,把茶酒獻給每一位客人,然後邊舞邊退。雲南洱源白族打歌時,人們手中端著茶或酒,在領歌者的帶領下,彎著膝,繞著火堆轉圈圈,邊轉邊抖動和扭動上身,以歌縱舞,以舞狂歌。

采茶歌的通常表演形式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舞,後發展為數人或十多人集體歌舞。表演者身著彩服,腰係彩帶,男的手拿錢尺(鞭)以做扁擔、鋤頭、撐杆等道具,女的或手拿花扇,以做竹籃、雨傘、茶器具,或擒著紙糊的各種燈具,載歌載舞。表演內容為種茶的全部過程,如《桂南采茶》中有“恭茶、參拜”,預祝茶葉的豐收;“十二月采茶”、“摘茶”、“炒茶”、“賣茶”等,表現從種茶到采摘加工等過程。采茶的舞蹈動作一般是摹擬采茶勞動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盤茶、送茶等動作,有時也摹仿生活中梳妝、上山以及表示男女愛慕之情的姿態。根據福建采茶燈改編的《采茶撲蝶舞》是茶舞中最著名的,其歌詞清新,動作優美。

茶舞《月夜茶香》,表現的是一群村姑勞動之餘,在月夜竹影下細品慢嚐香茗的情景。這情景如詩似畫、美不勝收,正如舞曲歌詞所唱的那樣:“紅泥爐,紫砂壺,羽扇輕搖徐徐煮。借問誰家茶最好,回味三日憶不足。一葉留住四季春,細品農家豐樂圖。”

舞蹈具有濃鬱的吳越文化特色,反映了江南特有的茶風、茶俗,具有一種嫻雅超俗的審美意蘊。舞蹈中茶鄉姑娘緩緩的小幅度動作,以胸腰帶動胯的曲線立姿和出胯伏地的跪態形成了柔美的外形,透出一股江浙婦女特有的含蓄和雅韻。生活之美,形象之美,融於富有水鄉茶文化特色的舞風中。

舞蹈中九位姑娘身著彩繪的真絲服裝,以潔白的羽毛扇、古樸的石泥爐和九隻造型各異的紫砂壺作為道具,其嫻雅的舞姿與月夜竹景和優美的江南田歌相伴,使得“月夜茶香”的舞蹈始終縈繞著一種淡淡的、雅雅的抒情氛圍,從而使人們深切感受到茶文化所特有的高雅、深沉、平和的意境。《月夜茶香》是一個向人們昭示茶文化博大精深、高雅脫俗的好劇目。

四、茶戲

茶戲聯姻由來已久,我國古代戲曲中就有不少劇目表現了茶事活動的內容。如宋元南戲《尋親記》中有一出“茶訪”,元代王實甫有《蘇小卿月夜販茶船》的劇目,無名氏的《鳴鳳記》中有一出“吃茶”,明代計自昌《水滸記》中有一出“借茶”,高濂的《玉簪記》中有一出“茶敘”,清代洪昇的《四嬋娟》第三折為《鬥茗》。此外,元代馬致遠的雜劇《陳摶高臥》,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明湯顯祖的《牡丹亭》中“勸農”一出,均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茶事。

近現代戲劇中,也有一些涉及到茶事的內容。如20世紀20年代初,我國著名劇作家田漢創作的《環璘與薔薇》中,就有不少煮水、泡茶、斟茶的場麵。50年代,我國出現老舍先生創作的著名話劇《茶館》。全劇以舊時北京裕泰茶館為場地,通過茶館在先後不同的三個時代的興衰及劇中人物的遭遇,揭露了舊中國的腐敗和黑暗。同時,《茶館》還重現了舊北京茶館的習俗:茶館中既賣茶,又賣簡單的點心與菜飯。玩鳥的在這裏歇歇腿、喝喝茶,並讓鳥兒表演歌唱。商議事情的,說媒拉纖的,也到這裏來。茶館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