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對玉泉水情有獨鍾。每次出行,都帶玉泉水隨行。但是,隨身攜帶的玉泉水經過長途顛簸,滋味總不免有所下降。乾隆便采用了以水洗水之法,來“再生”玉泉水。他的方法是,用一大器皿,放上玉泉水,做好刻度記號,再加入其他同樣量的泉水,攪拌。待攪定之後,有些不潔之物沉澱水底,而上麵的水,清澈明亮。由於其他泉水比玉泉水重,所以,在上者就是玉泉水,倒出之後,仍然有一種新鮮感,而下層之水棄去。據說,用這個以水洗水的方法來使泉水“複活”的效果還不錯呢。
按乾隆品水的原則是越輕越好,所以乾隆到處搜求。他曾對雪水進行了測定,認為雪水最輕,可與玉泉媲美,但雪水不屬於泉水,不常有,又非地下所出,所以沒有列入品位。他還測量過露水,並有一首《荷露煮茗》詩雲:“平湖幾裏風香荷,荷花葉上露珠多。瓶罍收取供煮茗,山莊韻事真無過。”詩前還有一段小序道:“水以輕為貴,嚐製銀鬥較之,玉泉水重一兩……輕於玉泉者惟雪水及荷露。”於是乾隆帝除了玉泉水之外,又常在夏秋之際選取荷露以作烹茶之水。
《荷露煮茗》寫於承德避暑山莊。承德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的行宮,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建築精巧,規模宏大。乾隆帝每年五月至九、十月間,都要來此避暑,處理政務。而此時正是山莊湖區蓮荷茂盛的時候,乾隆帝嬪妃相從,坐於“煙波致爽”,行於“雲山勝地”,賞荷風蓮香,品荷露清茗,何等愜意!隻苦了仆役們,捧著瓶罍,為他一滴一滴汲取荷葉上的露珠。
16、東坡巧設提梁壺
宋代宜興已有各種各樣的茶壺,可是蘇東坡不中意,因此,就自己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的紫砂壺。這種紫砂壺造型圓鈍端重、提梁設計簡巧虛空、布局安排恰到好處,不僅外形美觀獨到,而且烹茶格外有味。後來,為了紀念他,就將這種提梁式的紫砂壺稱為:“東坡壺”,又稱“提壺”。
傳說蘇東坡晚年不得誌,棄官來到蜀山,閑居在蜀山腳下的鳳凰村,他喜歡喝茶,對喝茶也很講究。此地既產素負盛名的“唐貢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還有“海內爭求”的紫砂壺。有了這三樣東西,蘇東坡喝喝茶、吟吟詩,倒也覺得比在京城做官愜意,但美中不足的是紫砂茶壺都太小,蘇東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壺?於是,他叫書童買來上好的天青泥和幾樣必要的工具,開始動手了。誰知一做做了幾個月,還是不能讓人滿意。
一天夜裏,小書童提著燈籠送來夜點心,蘇東坡手捧點心,眼睛卻朝燈籠直轉,心想:我何不照燈籠的樣子做一把茶壺?吃過點心,說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雞叫天亮。等到粗殼子做好,毛病就出來了:因為泥坯是爛的,茶壺肩部老往下塌。蘇東坡想了個土辦法,劈了幾根竹片撐在燈籠壺肚裏頭,等泥坯變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燈籠壺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個壺把。蘇東坡思量:我這把茶壺是要用來煮茶的,如果像別的茶壺那樣把壺把裝在側麵肚皮上,火一燒,壺把就燒得烏漆墨黑,而且燙手。怎麼辦?他想了又想,抬頭見屋頂的大梁從這一頭搭到那一頭,兩頭都有木柱撐牢,靈機一動,趕緊動手照屋梁的樣子來做茶壺。經過幾個月的細作精修,茶壺做成了,蘇東坡非常滿意,就起了個名字叫“提梁壺”。
因為這種茶壺別具一格,後來就有一些藝人仿造,並把這種式樣的茶壺叫做“東坡提梁壺”,或簡稱“提壺”。
其實這隻是個傳說。“東坡提梁壺”的傳統定型款式創製是在1932年春天。當時為準備參加百年一度的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展品,宜興職校校長(陶校前身,紫砂職業教育創始人)王世傑多次邀集丁蜀山陶業粗、溪、黑、黃、砂、紫砂六大行業工會代表、窯業主代表、藝人代表、地方名士、校董出謀策劃,群策群力。座談會期間,在討論展品的題材時,有人講起了“東坡提梁壺”的故事傳說。王世傑很感興趣,認為這是絕好題材,就組織紫砂藝人專門討論故事傳說中的“東坡提梁壺”。
王世傑根據清末傳統單把提梁的款式,結合清末雙梁橫豎架接提梁的架勢,設計出初步圖稿,正式定名為“東坡提梁壺”。並由民初製壺名藝人汪寶根製作成功。當今好手範洪泉的“東坡提梁壺”創製於20世紀80年代。宜興紫砂工藝廠著名高級工藝師範洪泉,設計製作了這把高105厘米,壺身直徑為70厘米,可容水100千克,該壺造型古韻,樸雅堅致,這把可同時供600人品飲的特大“萬壽東坡提梁壺”的壺中珍品,有相當高的觀賞價值,也充分體現了紫砂藝術的魅力,可謂創“東坡提梁壺”之最。
17、範仲淹與《鬥茶歌》
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鬥茶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為茶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何謂鬥茶?鬥茶又稱“茗戰”,就是品茗比賽,具有很強的勝負的色彩,其實是一種茶葉的評比形式和社會化活動,意為把茶葉質量的評比當作一場戰鬥來對待。鬥茶活動的活躍,促使人們不斷切磋茶葉色、香、味和飲茶的方法,因而對推動名茶品類增加和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
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麵。
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沸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麵”,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鬥茶始於唐代,據考創始於出產貢茶聞名於世的福建建州茶鄉。每年春季是新茶製成後茶農、茶客們比新茶優良次劣排名順序的一種比賽活動。有比技巧、鬥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今天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市民、鄉民所關注。
鬥茶是在茶宴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風俗。南北朝時,“每歲吳興、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於此。”(山謙之《吳興記》)“茶宴”一詞正式出現。
唐代貢茶製度建立以後,湖州紫筍茶和常州陽羨茶被列為貢茶,兩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兩州毗鄰的顧渚山境會亭舉辦盛大茶宴,邀請一些社會名人共同品嚐和審定貢茶的質量。宋代茶宴之風盛行,與最高統治者嗜茶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宋徽宗對茶頗有講究,曾撰《大觀茶論》20篇,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蔡京在《大清樓侍宴記》、《保和殿曲宴記》、《延福宮曲宴記》中都有記載。當時,禪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徑山寺茶宴。
浙江天目山東北峰徑山(今浙江餘杭市境)是山明水秀茶佳的旅遊勝地和著名茶區,山中的徑山寺建於唐代。自宋至元有“江南禪林之冠”的譽稱,每年春季都要舉行茶宴,品茗論經,磋談佛理,形成了一套頗為講究的禮儀。徑山寺還舉辦鑒評茶葉質量的活動,把肥嫩芽茶碾碎成粉末,用沸水衝泡調製的“點茶法”,就是在這裏首創的。
鬥茶不僅要茶新、水活,而且用火也很講究。陸羽《茶經·五之煮》說,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勁薪”。沾染油汙的炭、木柴或腐朽的木材不宜做燃料。蘇軾也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汲江煎茶》),“貴從活火發新泉”(《試院煎茶》)根據古人的經驗,烹茶一是燃料性能要好,火力適度而持久;二是燃料不能有煙和異味。
鬥茶是一門綜合藝術,除了茶本身、水質和火候外,還必須掌握衝泡技巧,宋人謂之“點茶”。蔡襄《茶錄》將點茶技藝分為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燎盞、點茶等程序。即首先必須用微火將茶餅炙幹,碾成粉末,再用絹羅篩過,茶粉越細越好,“羅細則茶浮,粗則沫浮”。候湯即掌握點茶用水的沸滾程度,是點茶成敗優劣的關鍵。唐代人煮茶已講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魚目,微微有聲”;二沸,“邊緣如湧泉連珠”;三沸,“騰波鼓浪”。
水在剛三沸時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茶經·五之煮》)宋代點茶法同樣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蔡襄·茶錄》)隻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衝泡出色味俱佳的茶湯。
“從來名士愛評水,自古山僧愛鬥茶”。這是“揚州八怪”鄭板橋寫的一副對聯,十分精確地道出文人與僧人評水鬥茶的殊好。僧人為什麼愛鬥茶呢?這當與佛教盛行有關。因為各大寺廟皆興植茶、製茶。稱之為“佛茶”。僧人亦善茗,稱為“茶佛一味”,也即“茶宴”的由來,而文人曆來喜遊名山大川,佛寺是他們足跡必到之處。且寺廟高僧,又不乏工於詩畫者,稱為“詩僧”,這使文人與山僧結為詩文茶友就有了共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