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企業與管理概述(1 / 3)

【學習目標】

(1)掌握企業的特征、管理的含義及其構成要素、企業管理的性質與職能。

(2理解企業管理的基礎工作。

(3)了解企業管理的發展過程及相關理論、企業管理的組織形式。

【導讀案例】

喬利民是一位工程師,他在技術方麵有豐富的經驗。在技術科,每一位科員都認為他的工作都相當出色。不久前,原來的科長調到另一個廠去當技術副廠長了。領導任命喬利民為技術科科長。

喬利民上任後,下定決心要把技術科搞好,他以前在水平差的領導下工作過,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滋味。在頭一個月內,全科室的人都領教了喬利民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在第二天,小張由於汽車脫班,趕到廠裏遲到了3分鍾,喬科長當眾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並說“技術科不需要沒有時間概念的人。”第二個星期,老李由於忙著接待外賓,一項技術改革提案晚交了一天,喬科長又大發雷霆,公開示,再這樣,要把老李調走。當喬科長要一份技術資料時,小林連著加了三個晚上班替他趕了出來,喬科長連一句揚話也沒有。到了月底,喬科長還在廠部會議上說,小林不能勝任工作,建議把小林調到車間去。

一年過去了,廠領導發現,技術科似乎出問題了,缺勤的人很多,不少人要求調動工作,許多工作技術科都應付不過來了,科室裏沒有一種和諧而團結的氣氛。廠領導決定要解決技術科的問題了。

1.1企業

1.1.1企業的概念、特征

1)企業的概念

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產品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具有經濟法人資格的一種營利性的經濟組織。

2)企業的特征

要成為一個企業必須同時具備以下特征:

(1)直接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產品是指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生產技術條件下,通過有目的的生產勞動而創造出來的物質資料。服務是一種可銷售的活動,是以等價交換的形式,為滿足社會的需要而提供的勞務活動。企業必須是產品或服務的直接提供者,如工業企業提供的是工業品;商業企業提供的是流通服務,並負責把產品傳遞到消費者手中;金融企業提供的是金融服務;旅遊企業提供的是旅遊服務。

(2)生產經營活動的目的是追求利潤企業是營利性的經濟組織,必須以自己的收入補償支出並有盈利,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從理論上講,企業行動的最高準則是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於市場條件和技術條件的不斷變化,企業實際追求的隻能是“一定限度的利潤率”。

(3)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擁有經營自主權企業的盈虧由企業自身承擔,如果盈利,企業就能生存和發展;出現虧損,企業就必須扭虧為盈,否則就會破產倒閉。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必須擁有獨立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包括經營決策權、產品決定權、產品銷售權、人事權和分配權等。企業有權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在何時何地生產;以什麼樣的價格出售,選擇何種銷售渠道和銷售方式;雇傭什麼樣的人從事生產和管理,工資多少;稅後利潤如何分配等。不擁有這些經營自主權,就不能稱其為企業。

(4)具有法人地位法人是相對於或區別於自然人而言的,經濟法人就是依法成立,並能獨立地行使法定的權利和義務的社會經濟組織。企業必須依法履行登記、批準手續,能以自身名義進行活動,享受相應權利和承擔義務,能獨立地同其他組織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協議、契約,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和製約。企業經理(廠長)是企業的法人代。從事生產經濟活動的車間或作業組,不具有獨立自主經營權,也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不能稱其為企業,而它們僅僅是企業內部的生產單位。

(5)須照章納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是社會活動的管理者和經濟運行的調節者,國家有責任發展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保、國防、社會保障等公共保障事業,實質上也是不斷改善企業的外部環境,這些都需要財政的支出。而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企業作為經濟社會的組成部分,有繳納稅收的義務,必須照章向國家納稅。這是市場經濟中,企業與國家間的唯一關係。

1.1.2企業的構成要素

企業的構成要素可以概括為人力、財力、物力、信息和時間五種。

1)人力

人力包括操作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及其知識和技能。

2)財力

財力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的資金。

3)物力

物力包括土地、建築物、機器設備、儀、工具、天然資源或外購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等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

4)信息

信息包括企業內外的各種情報、數據、資料、紙、規章製度等,它是人、財、物諸要素運動狀態的反映,是維持現代企業正常運營的神經係統。

5)時間

時間是一種特殊的資源要素。企業要獲得成功,必須抓住時間,充分利用時間。

企業具備了以上五種要素,隻是有了順利地進行生產經營的基本條件;而要達到生產經營的預期目標,提高生產經營的有效性,還必須依靠管理,把上述諸要素科學地、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一個係統。

1.1.3企業的類型

根據不同的標準,企業可有不同的分類。

1)根據企業所屬的行業分類

根據企業所屬的行業,可將企業分為工業企業、農業企業、運輸企業、建築安裝企業、郵電企業、商業企業、旅遊企業、金融企業等。

(1)工業企業是從事工業產品生產、經營和服務活動的企業,包括采掘工業企業、加工工業企業和技術服務工業企業。

(2)農業企業是從事農、林、牧、漁、采集等生產活動的企業。

(3)運輸企業是從事運輸生產或直接為運輸生產服務的企業,包括鐵路、公路、水上、民用航空和聯合運輸企業等。

(4)建築安裝企業是從事土木建築和設備安裝工程施工的企業。

(5)郵電企業是從事郵政、電信、傳遞信息和辦理通信業務的企業。

(6)商業企業是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企業,它通過購銷活動,把商品從生產領域轉到消費領域。

(7)旅遊企業是以旅遊資源、設施為條件,通過組織旅行遊覽活動向遊客出售服務的服務性企業。

(8)金融企業是指專門經營貨幣和信用業務的企業。它們所經營的各種金融業務包括: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發行有價證券,從事保險、投資信托業務、發行信用流通工具(銀行券、支票),辦理貨幣支付、轉賬結算、國內外彙兌,經營黃金、白銀、外彙交易;提供谘詢服務及其他金融服務等。

2)按企業的組織形式分類

根據企業的組織形式,可將企業分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公司製企業等。

(1)獨資企業是指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者個人所有,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2)合夥企業是指由各合夥人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合夥經營、共享利益、共擔風險,並對本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營利性組織。

(3)公司製企業是指依照公司法登記設立,以其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

3)其他劃分企業類型的方法

(1)按企業規模大小劃分,可分為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

(2)按某種資源密集程度劃分,可分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資金密集型企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

(3)按企業所有製性質不同劃分,可分為全民所有製企業、集體所有製企業、私營企業和混合所有製企業。

(4)按企業出資者國籍不同,可分為內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而外商投資企業包括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

(5)按安排生產任務的方式劃分,可分為有存貨生產企業和訂貨生產企業等。1.2管理

1.2.1管理的概念

管理活動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普遍存在於現實社會生活之中。凡是有人類的地方就有組織,有組織就有管理活動。但時至今日,人們對管理的概念還很難達成一個普遍而統一的定義。這不僅是因為管理的淵源太久,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管理的內涵太豐富、涉及麵太廣的緣故。人們總是傾向於按自己某種實踐的需要,從某種特定的角度或特定的學科領域談管理。因此,不同管理學派對管理一詞有不同的解釋:

科學管理學派認為:“管理就是效率。”他們認為管理就是協調團體的活動,以達到其共同的目標所做努力的過程。

管理過程學派認為:“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監督。”

行為科學學派認為:“管理就是對人的管理。”

決策理論學派認為:“決策貫穿管理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

管理科學學派認為:“管理就是用數學模型與程序來示計劃、組織、控製、決策等合乎邏輯的程序,求出最優的解答,以達到組織的目標。”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所謂管理就是在特定環境中,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製,以達到既定的組織目標的過程。

1.2.2管理的地位

20世紀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世界掀起了管理發展的熱潮。當今管理已成為一門科學,管理隊伍已成為一支大軍。國際上公認管理、科學和技術是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有人說:“19世紀是工業世紀,20世紀則作為管理世紀載入史冊。”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舉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秘訣是“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日本也不甘落後,20世紀50年代末期他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國情,在全國迅速掀起了學習科學管理的熱潮,60年代,終於靠科學和管理兩個車輪,日本經濟開始騰飛。他們自己總結說:“管理與科學,管理更重要。管理出效率,管理出質量,管理可以提高經濟效益,管理為采用更先進的技術準備條件。”

在我國,管理水平的高低對經濟發展產生直接的、關鍵的作用。

關於管理的地位,馬克思曾明確指出:“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現為資本固有的屬性,既包括科學的力量,又包括生產過程中社會力量的結合,最後還包括從直接勞動轉移到機器,即死的生產力上的技巧。”馬克思在這裏不僅告訴我們,科學技術屬於生產力,還指明作業生產過程的結合——管理,也屬於生產力。

因此,管理同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科學技術一樣是生產力要素。所以,現在人們賦予生產力一個新的定義:

生產力=(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科學技術)×科學管理

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管理在其中起著乘數的作用,它能放大或縮小管理係統的整體功能。

1.2.3管理的要素

管理活動具有以下五個基本要素。

1)管理者

管理者指從事管理活動的人,是管理活動的主體,管理者對組織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管理者要具備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技術技能是指從事自己管理範圍內的工作所需的技術和方法,如生產車間主任要熟悉各種機械的加工性能、使用方法、加工工序等。人際技能是指與組織單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聯絡、處理、協調、激勵、誘導等。概念技能是指對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斷、抽象和概括能力。隨著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管理工作逐漸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並由受過工商管理教育的人員來從事,這些人被稱為軟專家或職業經理。優秀的管理者被看做是一種稀缺的資源,企業不惜采用高年薪、高紅利等方式重金爭聘。

2)管理對象

管理對象即被管理的對象,是管理活動的客體,包括人、財、物、時間和信息。人是財富的創造者,是管理對象中的核心。資金是組織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資是勞動資料或勞動的成果。信息是決策的依據,是溝通的紐帶。時間反映企業的效率和速度。

3)管理目標

管理目標是管理活動的方向或指南。管理的目的就是實現管理目標,管理目標同組織目標緊密相連,包括產出目標、績效目標和終極目標。管理的使命就是要使組織以盡量少的資源而盡可能多地完成預期的合乎要求的目標。

4)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管理者進行管理活動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包括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教育手段等。每種方法因人而異,不可生搬硬套。

5)管理環境

管理環境包括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環境等。大多數情況下,管理者無法影響和控製宏觀環境。微觀環境包含競爭對手、顧客、政府管理部門等,它對組織的影響更為明顯,管理者可以識別、影響或控製它。

1.2.4管理的分類

管理的分類方法有多種,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根據曆史的發展階段,可以分為古代管理、傳統管理、科學管理和現代管理;

(2)根據精確程度,可以分為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

(3)根據決策者的地位,可以分為專製管理和民主管理;

(4)根據信息傳遞的特點和控製方式,可以分為單向管理和雙向管理,或開環管理和閉環管理;

(5)根據管理領域範圍,可以分為微觀管理和宏觀管理兩大類。1.3企業管理

1.3.1企業管理的概念與性質

1)企業管理的概念

企業管理是指企業管理人員根據企業內部條件和外界環境,確定企業經營方針和目標、並對人、財、物各要素,供、產、銷各環節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製,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以實現經營目標的全部活動。

2)企業管理的性質

企業管理的性質具有兩重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企業管理的兩重性是由物質生產的兩重性決定的。由於任何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都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即都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因而作為組織這種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企業管理,也必然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兩重性質。這兩種屬性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係,體現著企業管理的不同作用和要求。正確認識和理解企業管理的兩重性,對於準確把握企業管理的作用、性質和職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企業管理的自然屬性企業管理的自然屬性是由生產力和社會化大生產所決定的。社會化的共同勞動需要管理,要按照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合理地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沒有這種管理,不僅由協作而發展的社會生產力發揮不出來,就連生產中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也會由於缺乏管理而變為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無法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目的。

因此,企業管理是進行社會化大生產所必需的、共有的,是一種自然屬性。這種自然屬性主要取決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勞動社會化程度,而不取決於生產關係的性質。

(2)企業管理的社會屬性企業管理總是在一定的社會製度和生產關係下進行的,不同的社會製度和不同的曆史階段以及不同的社會文化都會使管理呈現出一定的差別,使其具有特殊性,這就是企業管理的社會屬性。可見,企業管理的社會屬性是由社會製度和生產關係決定的。

了解了企業管理的自然屬性,就為我們學習、借鑒經濟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驗提供了理論依據,從而大膽地引進和吸收外國成熟的經驗,為我所用,以迅速地提高我國的企業管理水平;明確了管理的社會屬性,就要根據我們自己的國情,逐步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要求的管理體係,有效地開展各項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進步伐。

1.3.2企業管理的職能

企業管理的職能是指企業在其經營管理活動中所具有的職責和功能。前麵所述企業管理的兩重性,明企業管理的基本職能,即由自然屬性決定的合理組織生產力的功能和由社會屬性決定的鞏固完善社會關係及其社會製度的功能。在具體的企業管理活動中,這兩種基本職能現在許多方麵,因而就有許多具體的管理職能。管理學家對這些具體的管理職能的劃分,眾說紛紜,本書概括為五種具體職能。

1)計劃職能

所謂計劃,就是對未來的發展目標進行具體設計,製定長遠的發展藍、年度的發展計劃和日常工作安排,並用計劃指導工作,用計劃和實際進行對比檢查等。計劃工作包括以下三個環節:

(1)研究活動條件企業的業務活動是利用一定條件在一定環境中進行的,所以計劃時要研究企業的內部能力和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