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李如鬆率領大軍,也趕到了開城。
早已得到李如柏彙報的李如鬆一到開城,立刻馬不停蹄地派出了大量的信使,攜帶李如鬆親自擬定的檄文,以大明東征提督的名義,召集漢城附近方圓數百裏內,所有可以調動的戰力:仍在據守的朝鮮官軍、義軍、僧兵,全部迅速向漢城附近集結。
這封檄文,大多數明軍將士也有在傳閱,在其末尾處所寫的“眾軍集結,圍獵於漢城”之語,更是讓全軍的士氣更加地高漲。
不過,將士與百姓們雖然大多信心滿滿,而唐衛軒卻總感覺,自攻克平壤之後,這一路的進展實在是過於順利了,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畢竟,倭軍除了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損失過半、遠在鹹鏡道的第二軍團山高路遠且生死未卜外,其他倭軍的實力還並未受到致命的削弱。而一路奔馳而來的明軍,戰線在拉長的同時,補給線也變得越發漫長。
更讓唐衛軒有些擔心的是,在李如鬆來到開城後所召集的軍議之上,幾個明軍高級將領眼中,都似乎閃爍著一絲擔憂……
具體是在擔憂什麼,唐衛軒一時猜不明白,但看起來,事情似乎的確不是那麼簡單……
就在大明東征大軍於開城休整的幾日間,之前派出的信使也陸續返回。而帶回的消息,也全部符合預期:聽聞大明軍隊已攻取開城、劍指漢城,散落於各地的朝鮮軍隊,無論是官軍、義軍還是僧兵,都立刻響應大明東征提督李如鬆的號召,遣使回信,共約合擊漢城,光複朝鮮王京。
而在回複中,另有一條來自朝鮮義軍的消息,讓明軍眾將有些疑惑,根據對方提供的探報,非常肯定地寫著:“倭賊已退,王京已空。”
漢城已空?!
李如鬆將此信交由眾將共同商議後,帳中大多數將領還是持謹慎看法,漢城乃是朝鮮的王京,舉足輕重,倭軍怎會輕易放棄?
而曾親身經曆過倭軍棄城而逃的查大受,則對倭軍已經撤出漢城的情報深信不疑,即便留有些許兵力,也必定擋不住明軍的傾力一擊。所以,主張趁勢追擊,莫要錯過此次一舉光複三都的良機。
待絕大多數將領都表態之後,李如鬆又特別取出了朝鮮方麵提供的關於漢城附近的地形圖,仔細考慮了一番後,下達了最新的作戰命令:
“查大受!”
“末將在!”
“命你率所部三千鐵騎,明日一早開拔,渡過臨津江,直趨漢城,為大軍探路。”
“諾!”查大受領了這個先鋒,且自己就是主將。雖然人數少了些,但是收拾早已潰不成軍、望風而逃的倭軍,三千精銳鐵騎應該也綽綽有餘了。因此,縱是一把絡腮大胡子,依然難以掩蓋臉上的欣喜興奮之情。
看了看查大受,李如鬆又刻意叮囑道:“若遇小股敵軍,擊潰便是。倘若遇到大隊倭軍,務必盡早突圍,或原地固守,等待大軍救援。”而後,似乎又想到了什麼,用劍一指漢城以北的一處地方,補充道:“即便一路順利,切記,也不可輕易直接進入漢城!隻需搶占僅靠漢城以北的龍山,就是大功一件。”
龍山?望了望地圖上那塊標注了龍山字樣的位置,其與漢城的距離,幾乎就是當初牡丹峰相對於平壤城的距離。查大受立刻明白了李如鬆的意思,拿下龍山製高點,漢城就已經是掌中之物。而不輕易進入漢城,大概也是怕倭軍再刷什麼詭計,避免重蹈去年祖承訓夜襲平壤的覆轍。
“大帥放心。漢城裏就是擺滿了金山銀山,外加成百上千的倭國娘們兒拉著我們進城,末將也不會擅自入城!”查大受一番話,引得周圍笑聲一片。
站在外圍的唐衛軒隔著前麵多位明軍將領,實在看不清地圖上的山川河流,透過一絲縫隙,也隻能看到一小塊地圖上不起眼的幾個小字。
對於李如鬆所提到的臨津江、龍山不甚清楚,但卻牢牢地記住了自己剛剛看到的那塊大致位於開城和漢城之間的地名——碧蹄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