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21(2 / 2)

景轍玄蘇昨日未曾有多少表現,今日見沈大人聽得認真,不免語氣更加熱切了許多,繼續侃侃而談。沈惟敬又聽了一陣,忽然輕輕地冒出一句:“這麼說來,貴國如此大動幹戈,無非是想與大明建立貿易、互通有無、共結秦晉之好了?”

小西行長聽到沈惟敬終於開口,愣了愣神,回答道:“正是如此。”

沈惟敬微微一笑,“既如此,貴國何不直接修書一封於大明天子,申明意願,何必勞師動眾,使得這千裏之地盡皆生靈塗炭呢?”

小西行長沉默了片刻,看了看沈惟敬,平靜地提了一個問題:“沈大人,若不是我軍已經盡占朝鮮八道,趕得朝鮮君臣惶惶如喪家之犬,大明天朝的鐵騎也折損於這平壤城下,大明天子會派您來嗎?”

“這個嗎……”沈惟敬還是第一次有些語塞了。

唐衛軒和孫世祿聽到小西行長如此說,也倒吸一口氣。的確,平心而論,如今的大明天子萬曆皇帝,他老人家已經多年未曾上朝,加上當年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的倭寇之亂,恐怕即便倭國日本遣使致書,欲通兩國貿易,當今聖上和朝廷多半也是心存戒備、愛答不理,最終不了了之。

盡管貿易通商最多不過是倭國日本為了議和,而為自己的開戰找出的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但是如果不是局勢已經到了這步田地,想必大明也絕不會屑於派出專使來與東夷倭國進行“議和”了。即便是這樣毫無誠意、用以拖延的“議和”呢。

小西行長又站起身來,望著不遠處的大同江,頗有感慨的說道:“不瞞貴使,我小西行長本是商販出身,得蒙太閣殿下他的垂青,才居此大名之位,因此對於太閣殿下的命令,一定會竭盡全力地去完成。不過,”小西行長又轉頭笑了笑,“盡管我現在已位列一方諸侯,但我個人還是喜歡用商人的想法來看待事物。前日與大明軍隊對陣於這平壤城中,雖然大獲全勝,但是仍有一股明軍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們居然能衝出東北的長慶門,雖然最終無人逃脫,但是居然還會背水列陣,向我軍發起衝鋒。”

說到這裏,小西行長的目光又飄向了北麵,身後的眾多部將也隨之向北麵長慶門外的那處緩坡望去。“這等背水決戰的勇氣,雖是敵人,在下也是非常地欣賞。甚至當日還曾下令不準發射鐵炮或弓箭,命全軍短兵相接發起了反衝鋒。也算一試兩軍的戰力。”

此時的唐衛軒,也不禁望向了那日史儒所部最後激戰之地,青山綠草依舊,隻是已不見了那數百同袍與大明旗幟的身影。一旁的大同江水依舊在滾滾流淌,側耳聽去,似乎還能聽到那波濤中依稀回蕩著的《凱歌》聲,正如那日史儒所部二百餘壯士最後殉國之時所高歌的那樣: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衝鬥牛!……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遠遠望向大同江畔的唐衛軒,依然記得史儒將軍對自己最後的囑托:克複平壤之際,在大同江邊點起三炷香,告知大明王師已盡驅此地倭寇……數月已過,光陰回轉,自己又重遊故地,怎奈何,平壤城內卻依舊是盤踞的倭軍……